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自考大专《水文地质学》(01542)复习资料(4)

第四章  地下水的赋存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岩土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形成地下水面。地表到地下水面这一部分,称为包气带,或非饱和带。地下水面以下为饱水带。

4.1  含水层   隔水层 与弱透水层

饱水带的岩土层 分为: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含水层:饱水并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常见:松散沉积物中的砂砾层、裂隙发育的砂岩以及岩溶发育的碳酸岩盐。

隔水层:不能传输与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常见:裂隙不发育的岩浆及泥质沉积岩。

弱透水层:本身不能给出水量,但垂直层面方向能够传输水量的岩层。

常见:粘土、重亚粘土等。

同一岩层,在不同场合下,可以归为含水层,也可以归为隔水层。裂隙极不发育的基

岩,对于供水还是矿坑排水,都是隔水层;对于核废料处置,是含水层。

4.2  含水系统含水系统:隔水层或相对隔水边界圈围的,内部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赋存地下水的岩系。

含水层和相对隔水层组合而成的含水系统是地下水的基本功能单元。

含水系统包容水的容器;含水系统存在极次性。不同地表水流系统形成的地质结构,构成高级次含水系统;同一地表水流系统的沉积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变化,形成低级次地质结构,构成低级次含水系统。同一含水系统中不同级次单元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力联系。

4.3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

饱和带的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可以划分为潜水,承压水和上层滞水;按其含水介质,可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4.3.1  潜水

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而且有一定规模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潜水面到隔水地板的垂直距离为潜水含水层厚度。潜水面到地表的垂直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含水层厚度和潜水埋藏深度,随着潜水面的升降而变化。

潜水面以上不存在隔水层  。

潜水排泄方式:以泉的形式溢流于地表,直接溢流于地表水,通过包气带向大气蒸发以及通过植物蒸腾,以越流或其他方式向相邻或下伏含水层排泄,通过水井、钻孔、坑道等人工排泄。

潜水水质取决于气候及地形。

潜水面的形状受地形控制,通常为缓于地形坡度的曲面。潜水面任意一点的高程,为该点的潜水位。潜水位相等的各点连线,可得潜水等水位线图。等水位线图可以说明潜水流向以及与地表水的补给排泄关系。

 4.3.2承压水

充满于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

承压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顶板,下部的隔水层称为隔水底板。顶、底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承压含水层厚度。

地质结构对于承压水的水量水质起着控制作用。

承压水的水质,取决于形成时的初始水质以及水交替条件。

开采承压水时,承压含水层的测压水位会发生显著下降。原因是:开采承压水时,只要水位没有降低到隔水顶板以下含水层厚度并不减少,只是测压水位下降。

开采承压含水层时释放出的水量主要来自:1、由于减压而发生水体积弹性膨胀,以及由于有效应力增大而导致含水层微量压密。2、单位面积单位水位下降时,承压含水层释出的水量要比潜水层含水层小1~3个数量级。

 

越流含水层或半承压含水层:由弱透水层和含水层组成的承压含水系统,含水层之间可通过越流发生关系。

此含水层具有:承压性;含水层可通过弱透水层能够与相邻含水层以及外界发生联系。

开采半承压含水层释出的水量来自:①水体积弹性膨胀②含水层压密③相邻弱透水层压密释水④相邻含水层通过弱透水层越流补给⑤含水层接受侧向补给

4.3.3  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包气带局部隔水层之上积聚的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

上层滞水分布局限;上层滞水水量有限而不稳定,易于污染,只能作为缺水地区的小型供水水源。在多年冻土区,以固态水形式出现的多年冻土,构成隔水层;浅表部分季节性融化而形成冻土层上水;赋存于多年冻土层以下的冻土层下水,具有承压水的特点。(承压水水交替缓慢,补给资源贫乏,再生能力差,不易污染,一经污染难以自净修复)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自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

更多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水文地质学》(01542)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