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六:语段连贯与衔接
考查形式:1、排序题:给若干句子,按语意连贯要求排成一段话。2、嵌入题:给定上下文,确定了语境,要求在其中嵌入一句。3、承接题:只给定上句,要求选择与之衔接相连贯的下句。
解题思路:1、判断语段文体特征,分清叙述、描写、议论。2、总揽全局,抓住中心句,确定首句。3、注意过渡词、关联词。4、注意语境的和谐,句式的协调。
[例题]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一方面,以娱乐为职能的大众文化得到蓬勃发展的机会。
②与此同时,文化领域却有全然不同的景观。
③问题是怎样产生的呢?
④九十年代的中国,商品大潮汹涌而起,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无限生机。
⑤一方面,一部分“曲高和寡”的精英文化则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⑥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文化的二重性。
A.⑥⑤①②③④ B.④③⑤①②⑥ C.③①⑤④②⑥ D.④②①⑤③⑥
[简析]做题首先要把握基本内容。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中心句是②句。再初步分层归类。统观这几句,除①②⑤外,③⑥两句也明显不适于作首句,因为分析问题总要有问题在先才行。这样,经过简单的定性与归类后,选项便只剩下B、D两项了。然后连缀排列顺序。根据②句中代词“此”和转折连词“却”,可以断定②必接于④后,即顺序为④②;根据①和⑤两句中的关联词“则”,可断定这两句的顺序应是①⑤,并且应当在②后对②中的“不同景观”进行解说,然后③句过渡,⑥句指明原因。最后检查调整并确定。D项符合提出问题(④②)--列举现象(①⑤)--指明原因(③⑥)这一思路,因此,D项正确。
第二题科技说明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命题思路: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指津:
阅读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理段
阅读口诀: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
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首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
(三)解题方法: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第三题现代文阅读(主观题,共25分)
命题思路:就选文而言,以教材以外的现当代文章为主。体裁以散文为主。题材涉及: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等特点。
解题思路: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答题技巧 1、找线索,理思路。
2、析词义,明感情。
3、抓开头,重结尾。
4、品语言,握方法。
第四题文言文阅读与古诗赏析
文言文阅读 (3问共16分)
命题思路:选文以人物传记故事片段为主,既有古代优秀官吏,又有凡人过客。他们的言行体现了值得称颂的优秀品质。
解题指津:解答“翻译划线句子大意”时遵循的原则:留、换、删、补、调。
保留原词。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籍贯、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不必翻译,保留原词。如:沛公军霸上。
替换词语。文言文中的某些单音节词,可以用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节词换译。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兵:兵器。利:锋利。弊:弊端。赂:贿赂。
删去不译。有些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或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翻译时就可删去。如:时间词后面的“之”,宾语前置句中的“之”,发语词“夫”,句末表语气的“乎”。
例如: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师之入也”。
补充词语。文言文里常有一些“跳跃性”的地方,必须适当补充上一些文字,才能使文通义顺。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侍坐,应译为“陪着(孔子)坐着”。文中省略的地方,也应该补上。如“客从外来,与坐”。
调整语序。如“世溷浊而莫余知兮”《涉江》世道混乱没有人了解我。
解答第二,第三问时,可使用原句,也可摘引原句与归纳相结合。
古诗赏析(2道小题,共9分,主观题)
命题思路:
考查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特点以唐宋时期的格律诗为主。
解题指津:1、紧扣原诗标题。2、充分利用注释。3、准确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
4、把握情感主旨。5、咀嚼体味语言。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 (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的起句中用一“_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答案 (1)“愁”。(2)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3)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限惆怅的感慨。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自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