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行情-工商学院自考大专复习资料
前 言
该门课的特点:理论多、概念多、有数理内容、难度较大但思路清晰
因此,学习方法:1、学会读懂每一个知识点,全面复习 2、及时梳理各章的脉络
2005、2006年陆续推出新版本教材,请广大同学在复习备考时注意教材的改版,尽量采用最新版本。
新旧教材比较:
结构上没有大的改动,框架做了调整,主要内容未变,但有内容增删,而且资料数据大量更新。
本书内容:分四大部分
一、基本理论部分:1-4章,总论,马克思、西方的理论,战后经济周期(增加重要内容)
二、(经济)行情研究部分:5-7章,宏观角度,指标体系,总体指标,其他指标(降低难度)
三、商品市场行情研究部分:8-10章,微观角度,研究方法,供求分析,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很多)
四、行情预测部分:11-13章,增加预测概论部分,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回归、时间序列)(数学部分)
第一章总 论
本书的综述,总纲。
一、行情的概念
1、什么叫行情?"随行就市"
马克思的定义:(具体历史条件下,通过市场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发展变化,即资本主义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具体形态。既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流通、分配、消费领域的具体形态。
马克思的定义是科学的。为什么?
1)不仅明确了行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范畴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竞争与无政府状态)
3)还明确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的具体波动
4)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具体表现
马克思把行情看作两个表现:
1)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具体表现
2)资本主义再生产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 行情的一般含义:相互联系的信息、形势、情况、条件的总和;经济动态的含义
英文文献的对应概念:business cycles, economic fluctuations, economic oscillations, economic conditions, business conditions
2、行情与价格动态的关系:
价格动态:行情变化的最明显的反映,经济贸易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但只是行情研究的内容之一,是狭义的行情,决不止于此。
1.行情变化最明显的反映是(B )A.经济危机B.商品市场价格动态C.商业循环变化D.经济波动状况
3. 价格变动的原因:
比如粮食价格的变动:可能是供给方面;可能是需求方面;可能是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再如世界石油价格的变动:2005年一再走高(有人称为第四次世界石油危机),中国是净进口国。当然应该关注,但是不能仅仅关注价格变动,要看原因是什么?
生产方面:OPEC限产
需求方面:战略石油储备,经济增长
主要产油区动荡:中东
2005美国飓风袭击南部地区:影响许多炼油厂。石油-成品油
一般来讲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供给(生产)、需求(消费)、市场结构(竞争、垄断、寡头)、流通领域(现货、期货、期权)。
4、行情的理论: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理论(基本矛盾、内在矛盾、经济危机、经济周期)
为什么不用西方的行情理论?与马克思理论的本质区别,总是回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只研究表面现象,看不到本质,可能也不想看到本质。
二、行情研究的范围
广泛,按性质来分:
1、经济行情研究:宏观角度,整体经济活动,区别于个别部门,
3个层次: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区域(EU、NAFATA、APEC、ASEAN不全是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
2、商品市场行情研究:微观角度,定义,大类可以再细分:粮食,纺织品(ATC)根据研究需要
两者关系:
1)性质、内容有明显区别:如上所述
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研究商品行情→必须研究宏观经济行情,在很大程度上经济行情制约影响着商品行情。如经济萧条时,市场条件恶化。
研究经济行情→必须研究重要商品的行情。如石油价格。
重点:西方发达国家及其市场。
原因:
(一)经济行情的研究
(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
▲行情研究按其性质可分为(AC )A.经济行情研究B.行情分析C.商品市场行情研究D.行情预测E.行情周期研究
三、行情研究的任务
按主要内容和程序,行情研究可分为:
1、行情分析:就是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市场状况的研究,描述当前行情变化的特点,并探究形成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
2、行情预测:是在行情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今后行情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内行情的可能变化进行估计。
两者关系:
都是行情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1)必要前提:正确行情分析→准确行情预测
2)目标结论:行情预测→行情分析
3)不能止于分析。不预测就没实际意义。
4)不重视分析的预测不是科学的预测,是主观臆断,缺乏根据,无稽之谈,误导。
因此,行情分析是前提,行情预测是主要任务。
▲行情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行情分析的基础上进行(B )A.行情理论的研究B.行情预测C.制定商品价格D.决定投资方向
四、行情波动的特征
波动:象波浪一样变动,有时规则,有时不那么规则。
现象比本质复杂。行情比再生产本质规律复杂。比方。
行情波动的3个特征--一道很好的多项选择题。
1、经常变化、动荡不定:
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性。根源(2006.01):基本矛盾。为什么基本矛盾是其根源?3点:
1)社会生产能力无限扩大
2)社会消费能力经常受限
3)竞争和无政府状态规律 综合作用→市场行情的不稳定性
结论:资本主义不可能持续、稳定和均衡地发展,只能时好时坏、时盛时衰、时升时降。
总体经济情况如此,不同领域、个别部门也是这样。
更新数据:美国2005年工业生产指数变动。年度、季度、月度。
其他国家,其他指标。如就业、失业、国民收入、投资、内贸、外贸、物价水平
2、错综复杂、发展不平衡:
行情波动的时间不一致、程度有差别。为什么会这样?
1)国家之间不平衡:1980年,美国、英国下降,德国、法国停滞,意大利、日本上升。1981年,美国回升,法国、德国、意大利却在下降。1979-1982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日本一直在上升。
2)不同商品、不同部门之间不平衡。耐用品、非耐用品。
3、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各领域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生产发展,流通不畅或消费不足;生产缩减,失业、收入、购买力、贸易、金融,反过来加速生产缩减,贸易恶化,出口恶化,进口减少。
2)各种商品市场行情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举例。
3)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经济衰退的传递。
4、认识行情变化特征的意义
是把握行情变化方向,掌握行情变化规律的必要前提。只有正确的分析市场行情,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危机和周期理论的指导意义。不能教条,要具体历史、辨证地运用。正确认识规律,理解变化特点,估计未来趋势。
五、行情研究的作用
行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服务,是做好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重要前提。
1)主要经济贸易伙伴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逻辑链条。
2)生产、消费难以观察,流通环节能较快观察到。
3)提高经营效益,为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动态提供依据
必须做到主观意图和客观情况相结合,必须知己知彼。否则,就会陷入盲目和被动的局面。
实际上,行情预测更重要。因为:制定战略决策、计划、政策措施,必须以行情预测为依据。行情预测是前提和基础。
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有利时机、不利时机。利用有利因素和有利时机,避免不利因素和不利时机。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行情变化
前面讲的是入门,现在要打好理论基础。两大脉络的交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周期依然如故。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生产力如何发达,资本形式如何变化,总是波浪式发展,反复出现危机。1825英国。2000美国。概莫能外。而且有周期性
马克思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理论,阐明了经济周期本质,是行情研究的理论基础。忽视它,就会被迷惑,可能会知其表不知其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茫茫然不知其然。
第一节 马克思周期理论与经济行
情
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衍生于危机理论,危机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
三个理论组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周期性、周期的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什么叫经济危机?经济周期?周期长度?
马克思所说的经济危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形成一个周期,其间隔时间叫做周期长度。
为什么发生经济危机?马克思深入到经济制度内部,从制度着手。下面有一个逻辑链条。
1、资本主义经济有3个层次规定性:(选择题)
1)发达的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
2)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经济物质载体
3)私有制为基础,造成事实上不平等
三者结合,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生产方式内在的一个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根源。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
3、基本矛盾体现了:物质生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
又分解为4个规律:资本积累规律、利润最大化规律、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规律
四大规律充分发挥作用,导致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持久地稳定发展,只能间歇式发展,而且每隔一定时期就爆发一次生产过剩危机
4、基本矛盾的2个具体表现:
1)生产能力无限扩大与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2)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进一步分析,前者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后者反映资本主义占有关系规律,最终导致资本比例在两大部类之间失调,从而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5、恩格斯又把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概括为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分别由不同规律支配,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
1825-2001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了马克思理论。西方周期理论有几十种。1982年兴起的RBC。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100多年前就科学论证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必然性。经济发展历史证明理论正确。而且理论本身在不断发展。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有很大不同
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
1)对生产力的破坏,生产下降,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失业增加
2)通过破坏,暂时强制性解决了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使生产适应需求,借助这种破坏调整资本比例,为生产强行开辟道路
马克思认为,危机本身就产生了走出危机的力量。经济危机成为一种纠正经济失衡的机制。危机过后,伴随产业结构调整。一般,危机越深,调整幅度越大。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不仅必然要爆发,而且周期性地爆发。
动态理解周期性内涵:
1) 重复出现
2) 重复出现的间隔时间相对固定: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周期长度为10、11年
为何经济危机反复出现?
危机只是暂时地、局部地解决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缓解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随着生产发展,矛盾又逐步激化,危机再次爆发,而不管生产力绝对水平和市场绝对规模如何。
危机本身就产生了走出危机的力量。这种力量如何形成的呢?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与固定资本的物质更新有关。
固定资本的物质更新运动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物质更新既使经济摆脱危机,又为再度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为什么?
1) 固定资本物质更新的必要性
2) 固定资本物质更新的可能性
3) 必要性和可能性使资本更新成为现实。
马克思指出,虽然更新时期极不相同,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的意义:1)引起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的增加2)生产能力的扩大。3)也意味着资本比例新失调的开始,为再度危机准备物质条件。
既能使经济摆脱危机,又将经济再次推入危机,因而是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周期的长度由固定资本的平均使用寿命(更新期限)决定。两点理解:
1)只是平均意义上的,相对固定,实际周期长度各有差别。年数不同,进入危机的月份也不尽相同。2)并不以物质形态的更新为标准,并非是到固定资本无法再使用时才寿命完结,而是以价值形态的更新为标准。由精神磨损所决定,资本折旧的完成过早更新必然加大成本,降低利润;推迟更新也效率下降,利润降低
具有决定意义的部门固定资本的更新期限相对固定
但周期有逐渐缩短的趋势。科技的发展,精神磨损加快,固定资本平均寿命缩短。对于这点马克思预见到了。具体间隔时间差别很大,因为反周期政策措施造成。
四种周期:
1) 长周期,康德拉季也夫周期,平均时间AVE50-60年,长期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2) 中长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平均时间17-20年,又称建筑周期,与建筑业兴衰密切相关
3) 主周期,法国朱古拉发现,平均时间10年,又称固定资本投资周期
4) 短周期,美国基钦发现,平均时间40个月,库存调整引起,又称库存周期
经济危机周期是4种周期自然叠加的结果
意义:掌握危机周期性,为掌握资本主义再生产前景提供预见性,有助于行情预测。
三、周期的阶段性
马克思、恩格斯实际将周期分成4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100多年后仍基本适用。
但由于经济现象非常复杂,4个阶段并非截然分明,各阶段交替并非清晰可见,某一阶段可能不太明显甚至不出现。现代经济中这种现象更突出。
两点理解:
1)顺序不能颠倒:危机-危机
2)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差别。如复苏、高涨。预测转折点
特点:问答题(很难),选择题。
3)危机:急剧恶化的态势
4)萧条:不再恶化,而是停滞不振
5)复苏:表现为活跃态势
6)高涨:繁荣景象
以上是典型的古典周期各阶段特征,现代经济已经发生变化
四、经济行情的变化与周期变化的关系
危机必然性、周期性、周期的阶段性完整地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周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
经济行情的变化与周期变化是现实与规律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1.两者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周期变化制约着行情变化。
1)行情的趋势和主流与周期运动一致。各国经济的景气和不景气是行情变化的根本因素,研究行情时应首先考虑。
2)周期的阶段性决定了行情的阶段性。
掌握制约关系的意义:对观察世界市场行情变化并估计发展前景,制定外贸政策和具体策略措施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2.行情变化比周期变化更错综复杂:行情作为一个具体的现象,远比周期复杂得多、丰富得多。1)行情发展极不规则;周期只是平均意义上的,时间、长度、阶段更替又有具体因素;2)还受非周期因素影响,有时占主导
第二节 非周期性因素
行情除受周期制约以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将存在于经济周期之外而对行情产生具体影响的因素,称为非周期因素(Non-cyclical factors)。
就性质而言,政治、经济、自然
按作用时间长短来说,长期、季节性、偶然性
非周期因素的作用方式:偏离周期轨道
行情研究为实际服务,有3性:现实性、及时性、预见性(多选题)
一、长期因素
概念: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引起一般经济活动或部门经济活动出现持续变化的因素。
包括:政治局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
1、政治局势的变化
一般,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国际形势紧张则会阻碍各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特殊国家可能相反,如美国。
2、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学技术以两种方式发展:革命式、改良式。科技的推动作用指在经济中大规模应用而产生的实际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原子能、计算机、航空航天技术
现代经济微观基础发生改变:生产率提高、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跨国公司全球化
第四次科技革命: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光电技术。
战后科技大发展,促进工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大发展。1)生产力飞跃式发展,加剧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加快资本折旧,加剧了生产的不稳定,危机频繁发生。2)产品结构不断升级,适应市场需求,危机缓和而短暂。3)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各国发展速度有很大差别,市场地位也有差别。
3、经济结构的改变
三个表现:1)农业,工业2)新兴、传统工业
3)物质、服务部门 战后产业结构的变化充分体现了产业结构的长期变动趋势,对行情产生了重要影响。
1)农业对周期影响减弱。虽然经过科技改造,但地位仍然下降,从产值比重,人口可以看出。当然,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扩大工业品销售,对于许多重要工业部门来说,农业是其最大需求者。
2)新兴工业有助于减缓危机。传统工业容易受周期波动,虽然科技改造,但其相对地位还是下降了。而新兴工业能独秀。军事工业更是具有特殊性。
3)产业结构轻型化。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原材料能源需求下降,初级产品与制成品价格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大的不利影响。
4)第三产业比重大大增加。出现了产业结构"软化"。GNP、就业。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实质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互结合,利用政权职能进行干预。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扬弃。经济干预的四大目标:经济稳定增长、低通货膨胀、降低失业、国际收支平衡。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干预方法是政权职能和经济职能结合,采用各种政策措施。3类:财政、货币、国际协调
y=AD=C+I+G+NX (x-M)
C为y-ty =(1-t)y
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
1) 财政:预算、税收。国有企业投资、政府采购、社会福利保障、税收。
2) 货币:金融。中央银行控制信贷。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贴现率(有时称基础利率)的方法来改变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经济,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法定准备金:猛药。
3)公开市场业务: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大量购买、或向商业银行大量出售政府的有价证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提高或限制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改变政府财政政策的效力,借此达到刺激经济或抑制经济过热及通货膨胀的目的。
4)国际协调:主要指宏观政策,联合干预管理协调。必要。经常冲突,磋商。战后,国家经济职能加强,历史必然。私有化,真正的焦点在干预程度。
Discount Rate
Reserve
Open Market Operation
5、区域经济一体化
概念: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国家间取消各种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和人员等的自由流动,统一工业产品技术标准乃至统一货币,对区域外则在贸易经济等方面实现统一政策,等等。它是以一种策略性的形式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双重影响:区域内自由贸易。对外相对封闭。5个类型。例如。CAFTA
EU NAFTA APEC ASEAN
CAFTA
二、季节性因素
概念:指在每年固定或基本固定的季节或月份中,能够引起生产和消费出现有规律变动的因素。季节性因素由于有较严格的规律性,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控制的。
生产季节性与自然气候密切相关。农产品、原材料季节性加工工业、消费季节性产品的生产。
生产季节性使供给波动,价格波动。
对行情影响:
1)促进期货,平抑价格
2)国际贸易生产季节不同
3)促进反季节生产,缓和淡季旺季
消费季节性。与时令、节气、特殊消费习惯。2类
1)纯粹季节变化。夏装
2)由于民俗、节气。圣诞节、春节
很规律,可以利用:及时交货、淡季促销
三、偶然性因素
短期内,不超过半年,变化频繁,难以估计,但对行情有重大影响。
天灾、动乱、劳资、谣言。2个特征:
1.出现和变化很随机,难以预计。
2.作用力大,而且不规则,难以控制。石油危机、飓风袭击,木材
常常短期内决定因素。
行情波动:周期波动、长期趋势、季节波动、偶然变动。C、T、S、I
周期+非周期。C转折、T长期性、背景性、S规律可消除、I短期主导因素
第三章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都有不同的程度的发展,有的国家发展速度相当显著。
理论部分:马克思、实际验证、西方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
5个阶段:战后恢复、高速增长、滞胀、动荡与调整、中低速增长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战后-50初期,恢复重建。美国:过渡,繁荣,军事。欧洲、日本:恢复和重建,援助。三大支柱。
IBRD(世界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ATT/WTO(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发展中国家独立,民族经济。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
50中期-70初期,黄金时期。一直持续到1973年。日本、意大利、西德、法国、美国、英国;首先看出口,都是增加的,超过工业增长。
最根本原因:
1) 生产力飞跃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
2) 生产关系调整,一般垄断-国家垄断,K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
另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工业化。但通货膨胀日趋严重
三、经济滞胀阶段
70初期-80初期,1974-1975年世界危机是转折点。表现:经济/生产、投资、贸易、就业、价格/通货膨胀。滞胀概念:两高一低。指标:工业生产、就业率、通货膨胀。
导火索:第一次石油危机。OPEC,1974,价格提高4倍。IEA
根本原因: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下降。K凯恩斯扩张政策积重难返。意味干预总需求政策无效,是失败的。当然也损害了发展中国家。
资料:
因油价在短时间内暴涨就判断全球将出现石油危机,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是过去30多年里毕竟多次发生过油价飙升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的严重情况。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3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积极影响
回顾过去发生过的石油危机,也曾带来积极的一面,首先危机引发了世界能源市场长远的结构性变化,迫使主要进口国积极寻找替代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比如居高不下的汽油价格促使厂家推出更多高能效的汽车:1990年美国汽车每加仑汽油的平均行驶里程较1973年增长了40%。另一方面刺激了非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的增长,提高生产率。欧佩克的份额已经从原来的80%逐步降低到目前的40%左右。但是由于产品的推陈出新、替代能源的发现往往需要相当长时间,因此高油价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一大风险。
二战之后,世界上已发生6次石油危机:
1951年伊朗将外国石油公司收为国有;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
1967年的中东6日战争;
1973年阿拉伯的石油禁运;(石油价格从每桶2.90美元飙升到11.65美元。
1979年到1981年,两伊战争,油价从13美元一桶涨到34美元;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2003-04目前可能是第7次危机。前6次石油危机,皆对中国影响有限。因为那时中国经济发展尚未如此规模,那时中国油产尚可自足。
四、经济动荡与调整阶段
80初期-1990,风云变换,生产/贸易/金融
五、经济中低速增长阶段
1990-2001.2,1990以后,新危机,新周期,新特点。专门章节
第二节 经济动荡与调整时期的经济周期
80s-1990, 第四阶段。1982以后开始复苏。1990后又陷入衰退。90年后为第五阶段
1979-1982,世界第三次经济危机,拉开新经济周期的序幕。也是转折点。70-80是滞胀时期。
复苏后,各国调整宏观政策,首要目标是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有效控制以衰退失业为代价的。。胀解决,滞仍是问题。甚至比滞胀时期发展更慢。OECD24成员。Phillips 曲线。
重点:动荡的表现。调整内容很少。
美国巨额财政赤字,贸易严重失衡,外汇股票市场剧烈波动,南北差距拉大,债务危机。不稳定因素基本都与美国有关。
1.财政赤字
连年赤字,影响别国,首推美国。只有发行国债,与企业争夺资金。
1)利率上升,成本,利润,投资,影响国内经济和国际竞争力。
2)国际资本流入,别国利率也上升。国际协调。
德国统一,财政赤字,利率,欧洲货币体系危机,混乱,倒退。
2.国际贸易严重失衡,保护主义盛行
美国,80年后,逆差大量增加。日本德国连年顺差。欧洲共同体对日本逆差。矛盾激化,竞争激烈,保护主义。GATT统计,70末期-80末期,非关税壁垒增多,美国首先针对日本,新兴国家地区。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政策受限,90年代来,美国要求公平贸易,国内301条款对他国干预。管理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国家补贴
3.金融市场动荡,风波迭起
1)80年代,美元汇率大起大落。前半期上升,后半期急剧下跌。1989年后持续回升。与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息息相关,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变化的结果,加剧了经济不稳定。
2)股票价格/市场两度暴跌。1983年起股票价格上升,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相一致。但趋势之强劲主要来自:大量游资市场投机speculation,企业兼并之风盛行。1987.10.19,纽约股票市场,Dow-Jones Averages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500多点,1929年来最大的一次。1989.10.13再次下跌190点。迫使各国迅速采取行动,未造成重大震动。投机力量随处游荡。
4.债务危机
发展中国家爆发债务危机。1982年墨西哥宣布暂停偿付外债,迅速蔓延到整个发展中世界,拉丁美洲和非洲。80年代末拖欠债务接近3万亿美元,断送了整个80年代发展机遇。
起因:60年代大举外债,工业化,规模控制不当,使用不当有关。但直接原因是美国三高政策。多以美元形式。80年代是失去的10年。危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达国家经济
解决方案:谈判,资本化、重新安排、部分减免,增加贷款,其他援助。90年代初期基本解决。但债务危机随时可爆发。1997后期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韩国、印度尼西亚一度陷入危机
调整:高成本产业海外转移,撒切尔主义,国际宏观政策协调,导致低速增长
战后英国出现了法团主义这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法团主义的产生无疑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发展到高峰。但凯恩斯主义和法团主义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它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随着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步暴露,英国保守党右翼要求转向自由资本主义的呼声也日益高涨。经过60年代的鲍威尔主义和70年代的意识形态反思,保守党最终选择了以减少国家干预为核心内容的撒切尔主义。Corporatism;keynesism;Thatcherism
撒切尔主义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在保守党内部出现的一股占统治地位的“新右派”势力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
第三节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概况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然规律。必然性、周期性
战后各国都发生过,但历史条件不同,具体因素不同,危机次数和深度不同,时间长短各有不同。战后比战前更错综复杂。
一、美国
世界霸主,到20世纪末期共发生8次经济危机。第七次经济危机在滞胀下发生。1979.4-1980.7,共持续16个月,回升,1981.7超过危机前的水平,8月又下降,一直1982.11到低谷,12月回升强劲。这次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共44个月,下降了12%。W形
二、英国
逐步衰落的大国,恢复快,长期不振,走走停停。8次,深度不如美国。
三、法国、德国、意大利
深度不如美国,次数少,法国6次、德国7次、意大利7次。开始、结束晚于美国。危机结束后回升软弱乏力。
四、日本
8次表现特殊。经济状况相对好,仍在增长。发生时期晚。
五、世界性经济危机
主要国家经济同一时间陷入危机,破坏力比较大,因为各国难以自顾,难以转嫁危机。
1957-58、1974-75、1979-82、1990-91.20世纪70年代前同步性差
1979-1982年这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历时近四年,是1929-33年大萧条来的最长一次经济危机,这时产生了凯恩斯理论。
第四节 战后经济周期特点 论述题
一、危机造成的冲击减弱
生产下降幅度较小,持续时间较短。
二、阶段转变不同不同于战前
表现为没明显的萧条阶段,形态发生变化。战前,区别明显、依次转变。U型。战后,萧条甚至消失,到达谷底后随即回升,V型。奇特W型。也是有争论的。
主要原因:
1.科技发展,固定资本更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新产品不断出现,活力强。
2.第三产业大大发展,GNP比重超过工业,稳定
3.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缓和危机,刺激复苏
4.大国之间协调发挥积极作用
三、某些指标表现不同
1.危机期间物价继续上涨。之前,危机阶段下跌,萧条阶段低水平徘徊,复苏和高涨阶段上升。之后,趋势是持续上涨,原因是各国持续通货膨胀,垄断组织维持高价政策。石油
2.危机期间利率不升,有时反降。之前,由于信贷紧张,通常上涨。之后,并不上升,有时反而下降。原因,1)经济危机一般不伴随信贷危机,大垄断组织拥有大量自由资金,并不完全依赖信贷市场。2)各国政府把降低利率作为反衰退措施,贴现率,准备金,货币供给
3.危机初期库存无明显增加。之前,危机前期库存大量增加,而后逐渐扩散,萧条阶段水平最低。之后,整个周期过程无明显增减。原因:主要国家信息系统发达,宏观控制能力增强,企业强化市场预测而把库存控制在合适水平,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服务无须库存。
四、是否频繁、周期是否缩短有争论
1847第一次世界危机(1825,1836,1847,1857,66,73,82,90,1900)直到19世纪末期,历次危机都有世界性,周期的长度平均为10年。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转入垄断起,到二次大战前,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变成7-8年。战后,很复杂:次数不同,时间不同,持续时间短,生产下降幅度很小,甚至有人怀疑是否是一次危机。因此,是否频繁、周期是否缩短有争论,很难意见一致。
如果把每一次下降认为是,结论自然而然;如果不把时间短幅度小的不算,只有美国最典型;如果只看战后公认的四次世界危机,就不是。1957-58,1974-75,1979-82,1990-91。国内倾向于肯定。平均5年一次,周期缩短,平均5年发生一次。这个问题还需研究。
第五节 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与周期
最后10年,又经历了一个周期。新版本新内容!考试重点
一、周期基本情况
1.危机爆发。1990-91,首先在资本主义小国爆发,北欧的冰岛于1988、1989两年负增长。新西兰连续两个季度。芬兰,瑞典。大国危机:加拿大,澳大利亚,1990年开始,美国,英国。日本1992年开始0增长,之后下降。德国,意大利更晚,法国危机程度比较轻。到1993年多数西方国家都陷入衰退。
2.经济周期的发展。1994各国相继走出危机。低速增长,平均2.8%。美国头号强国,举足轻重。科技领先,经济走在最前面,美国现象也将在他国出现。本阶段美国带动了全球经济。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美国1992-96进入了“新时代”。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中速增长
欧盟在90年代保持低速增长。
亚洲1992-96实际GDP平均增长9%,高于其他地区。但1997下半年,亚洲金融风暴/危机,各国损失惨重。从泰国刮起半年内席卷整个东南亚,无论东南亚旗舰日本,或70、80年代崛起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无一幸免。中国人民币树立良好信誉,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主要原因:各国政治经济体制不健全,房地产过热,盲目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泡沫经济成分太大。对亚太地区造成不利影响,尤其对东南亚贸易投资影响很深。
重要因素:美国新经济。到2001.2,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整整10年。Clinton。主要得益于:信息技术革命,新经济发展,提高生产率,压低通货膨胀,提高实际工资,增加就业,推动美国经济增长。乐观派认为,信息技术革命、新经济消灭了繁荣和衰退交替的经济周期,超出轮回,技术周期深深扎根于美国经济之中。目前美国,技术和金融市场推动的新经济技术周期正在取代住房和汽车主导的旧经济周期。
二、 1990-91经济危机新特点
1.经济危机严重程度趋缓,危机时间变短,萧条拉宽,回升乏力。长期低速发展,就业恶化。
2.严重打击了第三产业。以往历次都打击了制造业,服务行业相对稳定。这次第三产业遭到严重打击,尤其金融业,美国最典型。美国最早发生在建筑业,高比例负债经营,当时供大于求,销售困难,银行坏帐增多,银行倒闭,波及其他部门。日本银行泡沫经济后一蹶不振,“乌龟爬行”。
3.就业严重恶化:以往就业状况和经济状况几乎同步,但这次有很大变化。首先第三产业就业,白领阶层失业程度加深,以前没有。其次,经济开始回升后,就业不但不见转机反而继续恶化。就业成为困扰西方国家的最严重问题。
4.受非周期性因素影响大。首先冷战刚结束,军费下降,降低了总需求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是需求相对不足,加剧了衰退。另外,苏联东欧剧变、德国统一、海湾战争挤占了发达国家财政开支,赤字扩大,财政手段回旋余地大大减少,加之金融业危机,干预经济的政策手段作用很有限。
总之,20世纪90年代===中低速增长
三、中低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1.信息技术革命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技术创新因素
1980s 开始,微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信息技术革命使美国进入信息经济时代。高速公路。经济信息化,信息的产业化。对美国经济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主导经济周期进程和支撑经济扩张的关键因素。信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6年信息产业占1/3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2.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为西方各国持续增长提供了良好外部条件
概念。经济全球化:商品、服务、要素与信息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形式不断增加,通过国际分工,在世界市场范围内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市场经济/机制占主导。
1)通过合理配置,改善分工,提高市场效率,资本流动,增长质量,财富增加。
2)投资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各国相互影响加剧。
EU1999启动了欧元,但15国需要相互磨合。
世界市场行情.doc-工商学院自考大专复习资料
——文章来源:工商学院大学专科自考www.mdgs-edu.com 咨询QQ:1319996400 1319996400 电话:027-67868470 15172343210 邓老师
更多内容,请查看
更多自考学校,请查看“成人高考院校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