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自考大专新闻学专业00657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新闻学专业00657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00657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一、名词解释;★★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心理学:新闻心理学属于新闻学和心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新闻传播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2、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

★3、新闻传播者: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新闻工作者,国际新闻界大多称之为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是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

★4、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

★5、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6、新闻传播活动:是围绕着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有关新闻信息的制作、传播、接收时开展的活动。

★★★7、新闻心理:作为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指是新闻现象或新闻活动在新闻活动主体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新闻信息:新闻信息是新闻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受众心理的主要刺激物,新闻传播活动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 ★9、客观性原则: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切忌主观臆想。

★★★10、整体性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把新闻活动中传、受双方的各种心理活动视为一个整体结构进行研究,揭示新闻心理发展的总体规律。

11、发展性原则: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研究新闻心理现象。

★★★12、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

★★13、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

★★14、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

★★15、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16、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

★★★17、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 二、简答题

★★★1、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主要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具体包括:(1)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活动中心理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规律;(2)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在新闻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在心理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点和规律;(3)探讨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2、新闻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参考答案:(1)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揭示新闻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正确阐述理解,准确的预测和有效地控制新闻工作者、采访对象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2)实践任务:在实践中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3)学术任务:构建新闻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推动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3、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实践任务(2005.1

参考答案:(1)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找准最适合自我个性特征的工作岗位;(2)准确把握受众心理,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

★★★4、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2004.10) 参考答案:新闻活动认识主体,指参与新闻活动的各类人,包括新闻的采制者、传播者(新闻传者和采访对象)、新闻的接收者(新闻受众)。(1

1

新闻传者,又称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从业人员,主要指记者、编辑、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制作和传播新闻的其他工作人员。(2)采访对象,是新闻素材的主要来源,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索取情况的对象,包括被报道对象、当事人、目击者、知情人等等。(3)新闻受众,是新闻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等。 ★★★5、什么是新闻心理学研究中的解释水平和特有水平?二者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解释水平,是指新闻心理学侧重研究的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去阐述新闻现象。例如用阅读心理学去分析报刊的可读性;用视知觉理论去研究电视的可看性等等。(2)特有水平,是指把人们在新闻活动中特有的心理现象作为新闻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例如探讨人们在看电视过程中存在的看新闻过目即忘现象,探讨电视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时与观众之间的心理感应等。(3)显然,解释水平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6、简述新闻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临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重大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等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2)访问调查法,是指通过开座谈会或访谈或问卷等方法直接获得新闻传播者或新闻受众双方的自我陈述,从而达到认知其在新闻活中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3)档案分析法,又叫个案分析法,是根据对新闻工作者或采访对象的档案、新闻作品、日记、传记等文字或录音(录像)材料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及心理活动的方法,如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心理品质的分析。(4)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

★★★7、简述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心理测验法。 参考答案:(1)心理测验法,是运用心理测验量表对新闻活动的传授双方(包括个体或群体)进行测验,从而了解其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2)在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中借用心理测验法可以测出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智商、气质、性格等心理状况,从而为选拔、培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和为增强新闻节目的针对性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的数据。

★★★8、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 参考答案:第一,继续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新闻心理现象;第二,新闻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将进一步扩大;第三,新闻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数量将进一步完善和扩大。 三、论述题

★★1、试论新闻工作者学习新闻心理学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学习和研究新闻心理学,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意义,有其研究的必要性。(1)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色会效益,推动新闻改革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新闻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2)学习新闻心理学,有利于优化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3)学习新闻心理学,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规律,有利于提高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2、运用现场观察法,试对新闻工作者或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参考答案:(1)现场观察法是指亲历新闻活动现场,通过观察新闻活动的传、受双方在新闻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2)如参与采访、写作、收听、收看新闻活动,观察、记录或拍摄他们的言行。(3)比如,传媒系统的领导干部通过现场观察新闻从业人员工作时的言谈举止、面部表情、个人习惯,就了解员工的工作态度和业务能力。 四、应用分析题

38看新闻过目即忘是受众极易产生的心理现象,如何减少这类现象?

参考答案:对这类问题,需要我们从心理学角度给予分析,并依据心理学理论改进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激发受众的接受动机和增强受众记忆的效果。比如:增加重复频率;从受众角度出发,回答受众问题,解决受众问题;改进新闻报道形式,增加新闻报道吸引力,增强报纸版面吸引力;等等。 五、其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新闻记者(采制新闻者)和采访对象(主要的新闻源)是新闻采访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的配合是否协调会直接影响新闻的质量。 2、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则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对主要矛盾,二者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3、新闻活动中的认识主体是生活中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的,新闻传播活动也是在媒介沟通、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相互渗透的环境里进行着的。

3、新闻心理学是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新闻学与心理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

419867月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俊德和刘海贵合著的第一本以《新闻心理学》命名的专著出版,这标志着我国新闻心理学的发展已经从酝酿阶段进入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的新阶段。

519945月,首次全国新闻心理学研讨会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

6、我国新闻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初级阶段、粗具规模。

7解释水平特有水平的基础,而特有水平解释水平更高层次的体现。 8、目前,我国对新闻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处于解释水平,离特有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第二章 新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名词解释

★★★1、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和角色之间的冲突。 ★★★2、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从广义上来说,它是研究人的认知过程的心理学;从狭义上看,它就是通常所说的信息加工心理学。

★★★4、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 ★★★5、新闻价值:所谓新闻价值,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在传播过程中所履行的能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 ★6、第一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

★7、第二信号系统: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

2

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8、信息加工心理学:借用通讯技术、信息论概念和规律来描述人类的认知系统,它把人的不可见的内隐的认知过程类比为可观察到的外显的信息通道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 ★9、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具有单线加工的特点,这种心理活动的功能主要是对外界事物的选择,在某一时刻内只能对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

★★1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及其过程,是脑的智力活动的核心,对于其他心理活动起到统领、控制、调节的作用。 ★11、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包括个体和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12、角色理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把角色一词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以此来说明人的社会化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种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即所承担的某种社会角色分不开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2007.10) 参考答案: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正因为如此,由不同笔写出的新闻作品(哪怕是同一素材),或深刻、或肤浅、或充实、或空泛、或生动、或平淡。他们有精细之差、文野之别、高下之分。 ★★★2、概述新闻受众选择性的具体表现。(2003.10

参考答案: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1)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只有那些为受众主动选择、吸收、消化、认同并引起共鸣的新闻作品才可能实

现其新闻价值。(2)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3、简述采访对象的选择性。(2008.1)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事实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采访对象对新闻事实的掌握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对于记者的采访,他们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能否说服采访对象真诚合作,尽量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这是一门艺术,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

★★★4、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2004.10

参考答案:(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2)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

★★★5、简析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2005.10

参考答案: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1)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2)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6、为什么说采访对象这个群体也可以理解为新闻活动最直接的启动者?(2009.1) 参考答案:采访对象处于新闻源的特殊地位,这便使他们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

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个群体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冲突及其表现形式。(2006.10

参考答案:角色冲突,是指居于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情境。角色冲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角色内部冲突,即由角色承担者内部的矛盾引起的冲突;角色之间的冲突,是因角色承担者承担了几种角色引起的内心冲突。

★★★8.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的内涵。(2005.10

参考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新闻心理学的视角分析新闻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事实是直接作用于新闻记者感官的刺激物;(2)新闻工作者(包括记者、编辑、播音员、主持人等)的心理活动是把新闻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以某种媒体符号的形式表现)的不可或缺的中介因素;(3)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包括传播者和受众)的心理活动都紧紧围绕新闻的基本特性即真实性、时效性、公开性等进行。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其头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也就是说,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内容源于客观世界。

(1)新闻传播者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记者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采写出无论是整体还是细节都真实的新闻。(2)采访对象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这个群体的活动与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相联系着;他们或者是新闻事实的制造者,或者是新闻事实的目击者者或知情人。记者只有与他们直接接触,并设法打开他们的心扉,才有可能获得新闻事实。(3)新闻受众心理活动也间接地来源于客观世界。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提供的媒体世界。新闻媒体凭借文字(或声音或图像)等有序的符号群来刺激新闻受众。

3

综上所述,虽然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在新闻活动中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但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有着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简述新闻制作、新闻价值的实现与人脑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编码/解码理论)

1)新闻的制作和新闻价值的实现,是两种信号系统在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双方的头脑中协同活动的结果。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是条件反射。他把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把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对记者来说,在采访中他所接触的主要是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如人、事)刺激信号,即客观存在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通过采访、制作,记者、编辑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信号转化为第二信号系统的以文字、声音、图像在内的一系列符号群。

3)而新闻受众在阅读报刊、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节目时的神经活动过程正好与记者写作时的神经活动过程相反。受众通过接收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去群,在大脑里还原为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从而间接地在头脑中再现了新闻事实。

4)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3、简述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选择性?

1)新闻传播者的选择性。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记者和编辑采写、编排新闻的过程却是带有明显个体特点的精神文明活动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建构,决定了他们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提炼、组合和创造水平等方面有个体差异。

2)采访对象的选择性。采访对象会因各自的需要、动机的差异,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及应对方式。特别是对记者最渴望获得的新闻素材,他们会有选择性的给予:或倾其所知,或抛出部分,或王顾左右而言他

3)新闻受众的选择性。新闻受众对每日获得的”“经记者过滤后由国家的新闻机构提

供的”“庞大的信息量不是也不可能采取来者不拒多的态度。接受什么、接收量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受众的主动选择。受众的选择性还表现在对同一新闻报道,不同的人因境一而触境之人心不一造成不同选择性的记忆和理解上,正如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4、角色互换理论对新闻活动有何意义?其表现形式有哪些?2001.10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角色互换理论的意义。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A)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有: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和易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新闻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如作为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现场目击者向传媒提供新闻;被邀请到电台(电视台)跟主持人一起主持节目;报刊发表的读者来信,广播播出的听众点播,听众来信、来电等,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讯员是不在编的记者,他们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

B)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主要表现形式有: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5.试论我国新闻受众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以及新闻工作者的应对措施。(2006.1

1)角色期望又叫角色期待,是指群体或个人某种角色应表现出的特定的行为期望。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受众(实际上是广大人民群众)

对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期望很高。首先,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忠实代言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再者,期望新闻工作者能够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2)角色理论家认为,实现角色期望的关键在于内因,在于被期望者真正领会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否则,不可能产生很大的期望效果。新闻工作者不仅要从理论上认识到受众对于自己的角色期望,更要将这种期望转化为自己的言行: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搞以权谋私,不搞有偿新闻

★6、根据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受众主要接触的客观刺激物的不同,说一说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

1)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的心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客观世界,但是在新闻活动中,它们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相对应地,他们的心理活动便打上了直接作用于它们感官的那个客观世界的印记。

2抓活鱼是新闻学专业术语,就是新闻传播者深入第一线,获取新近的信息,捕捉最近发生的、鲜为人知的新闻事件,采写编辑成新闻报道,通过传播媒介送给新闻受众,所以新闻传播者必须真实的反映他们直接接触的客观世界,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这样一来,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捕捉新闻的活鱼

3抓活鱼正是体现了新闻的特点,发出的报道才会为报纸、广播电视赢得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如果报道的内容过于陈旧,时过境迁,只会严重影响传播媒介的质量,就会失去很多的读者。

综上所述,新闻工作者深入第一线,抓活鱼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必然性。

7、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新闻传播的行为

1)主要理论观点:第一,强调人的行为是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第二强调认知因素在人的活动的组织和调节中起核心作用;第三,强调观察学习和强化刺激对于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2)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来分析新闻

4

传播者的行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1)一位新闻从业人员之所以能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并能够掌握现代化传媒工具和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这既与他所处的具体社会环境的影响有关,又与其个体的主观努力分不开,是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2)受众的社会化过程与媒体所营造的精神环境、所宣传的榜样的力量及其主体内部的认知水平相关联。特别是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会接受大量媒介信息的影响。儿童会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启示,找到榜样,并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逐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

8、简述新闻活动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规定

1)新闻活动中的传播者的角色规定。是因为采访、制作和传播新闻而在新闻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这种角色地位赋予了他们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新闻活动中传播者通常被称为新闻工作者。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应当确定这样一种观念,即以党和国家、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而把个人利益融入党和人民的利益之中。

2)采访对象的角色规定。采访对象是记者索取新闻事实的主要对象,包括当事人、目击者、新闻发布人员等。采访对象这种社会角色的主要义务是向记者反映真实的情况,这是保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

3)新闻受众的角色规定。新闻受众及时事实的制作者(源泉),又是新闻信息传播的对象。他们是新闻事业的主人和服务对象。这种社会角色决定了他们有接收新闻信息的权利和以主人翁的态度信任、支持并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义务。 四、应用分析题

★★1、假如你是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活动(如采访、制作、编辑、播报、主持)中,你将如何根据角色理论进行角色互换以体会受众需求。

1)角色互换,又叫扮演他人的角色,是指不同角色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公开或隐蔽地进行角色互换,旨在认知、体验与己有关的另一种角色,以便更自觉地履行本角色的职能。

2)角色互换的意义:在新闻活动中,由于工作的需要,有时需要他们暂时放弃自己原来

的角色去实际充当或在想象 充当另一个角色,并通过移情去认知、体验原来别种角色的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活动。由于任何一种角色都是以与之相关联的另一角色的存在而存在的,所以角色互换有助于加深对自己原来角色的认知,增强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3)角色互换的形式: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是指暂时离开自己的主要角色,实际去承担另一种角色,从中认知、体验这种角色的心理活动。表现形式主要有:记者自己充当采访对象,即从记者的角色暂时变为采访对象的角色;记者或编辑充当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评论员);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在采制新闻时充当记者的角色,在修改稿件时充当编辑的角色;新闻受众作为作者暂时充当传播者的角色;通讯员主要的社会角色是新闻受众,同时又经常以通讯员的角色为新闻单位撰稿,成为传播者的一部分。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主要指在自己的头脑中凭借想象、移情去设身处地的体验服务对象的角色。主要表现形式有:记者带着受众的眼睛、耳朵去采访、去观察、去倾听,去写作、制作;编辑立足于受众修改稿件;编辑以主持人的身份撰写主持人节目的稿件。

4)移情在角色互换中的作用。移情指不仅在认识水平上而且在情绪水平上进入他人角色的能力,也就是说,不仅知道而且体验到他人的角色。它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只有通过移情才能实现在认知和情感水平的角色转变。反之,验证是否实现了角色互换,要看是否达到了移情水平。 五、其他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1、新闻活动认识主体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2、在新闻活动中,新闻传播者和新闻受众所接受的直接刺激物是不同的。新闻传播者直接接触的客观物质世界,而新闻受众直接接触的是媒介世界。

3、新闻活动传、受双方的心理都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4、客观现实是新闻活动认识主体心理活动产生的源泉

5、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记者新闻报道的源泉,是检验新闻作品社会价值的惟一标准。 6、采访对象是新闻活动的最直接的启动者。 7、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新闻受众心理活动的

客体主要来自由新闻传播者提供的媒体世界。 8、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人与信息环境的关系。 9、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0、在受众头脑中再现的新闻事实和记者采访时所直接接触的新闻事实之间是否相同或相似,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新闻传播者把第一信号系统的实物刺激转为第二信号系统的符号群的动机和技巧。

11、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的。

12、社会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

13、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纽厄尔和西蒙。

14、角色理论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G.米德提出来的。

15、社会主义的新闻工作者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6、移情是实现角色互换的重要手段和检验标准。

17、角色互换的形式:实际表现出来的角色互换。凭借想象的角色互换。

18、新闻价值的定义表明新闻事实能否满足人们共同的需要,是判断某个事实有没有新闻价值的主要标准。对新闻价值所具有的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审美等诸种需要的功能做进一步分析,这几种需要属于人们的社会性需要(另一种是生理性需要);如果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需要的分类,则它们均可以归入人类的主层次的需要:即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章 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一、名词解释

★★★1、心理素质: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

★★2、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言语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3、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4、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

5

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

★★5、动机:又叫内驱力,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6、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7、道德情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8、情绪智力: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

★9、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10、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总的看法,它处于性格的最高层次,并对个性心理特征中的其他两个组成部分--气质、能力(内含智力)--具有统帅性的作用。它最能体现一个人真实的精神面貌。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

参考答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有人的全部的心理现象。人的心理现象(活动)的构成通常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分为三个部分,即: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另一种是分为两类,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

★★★2、简述心理素质的含义及其模型构成。 参考答案:(1)心理素质,是指人们为了适应变化的环境和顺利地完成任务而在心理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或基本条件。(2)跨世纪人才必备的心理模型由从内隐到外显的四大心理系统构成:最内层的心向系统,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等6种心向;次内层的心态系统,包括自立、敬业、竞争等8种心态;次外层的能力系统,包括观察、创造、抗挫折等12种能力;最外层的行为习惯系统,包括生活上的自理、行动上自律、决策上自主等8种行为习惯。

 ★★★3、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通常包括哪些内容?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和能力部分,具体到新闻职业对新闻工作者的特殊要求看,可以归纳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4、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参;★★5、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功能?参考答案:;★★★★6、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探讨非智力因素对新;参考答案:(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8、简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1、试论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或的激发与导向作;参考答案:(1)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

 

测力、新闻敏感等。在这些外显的能力背后起作用的是人的智力,即以思维能力为中心的认知能力。

★★4、简述智力与能力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智力是大脑的一种心理潜能,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诸因素的有机结合。(2)能力是智力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和发展的一种心理特征,是指人顺利地完成一定活动所具备的稳定的个性特征。(3)智力和能力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维系着一种内隐和外观的辨证关系。

★★5、简述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的功能? 参考答案:新闻工作者智力因素对其新闻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使其得以完成新闻活动。

★★★★6、什么是非智力因素?探讨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2)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7、简述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的构成? 参考答案:(1)从总体上看,新闻工作者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人的心理现象中的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部分。(2)具体到新闻职业队新闻工作者特殊的要求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以及激情、毅力、成就感、责任感、正义感、冒险精神、好奇心、勤奋、谦虚、谨慎、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等要素。

★★★8、简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参考答案:(1)智力因素基本上属于先天形成,后天知识开发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有赖于后天的培养。(2)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3)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各种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离开了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活动难以显现出来;但若失去了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也就失去了启动、引导、强化、调节的对象。 三、论述题

★★1、试论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或的激发与导向作用。

参考答案:(1)动机,是发动行为使其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或日内驱力。动机这种

非智力因素对人们智力活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内驱力的方向即目标导向上。(2)人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伴随着各种生理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但它必须在人的某种需要与某个具体目标相结合时,才能使人跃跃欲试并产生朝向目标的动力。这个动力会激发人们的智力活动。(3) 由于人的需要层次及追求目标有高低之分,所以二者相结合形成的动机也会有差异。这种差异表现有二:一是有强有弱;二是有正有负。如为谋取个人名利的需要所产生的动机,可以是很强的也可以是很弱的。但无论动机强还是弱,由于谋取个人名利属于低层次的需要,因而由其产生的动机的方向从对人民的利益而言就是负方向。高层次的需要(视党和人民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一旦与合适的目标相结合就会产生正向的强大的动力,推动新闻工作者为党的新闻事业充分发挥其才智。(4)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都有一颗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心。他们经过长期艰苦的新闻实践的锻炼,已逐步将党和人民的需要视为自己的需要,并带着这种需要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去捕捉那些有益于社会的目标。久而久之,由这种需要和目标相结合而产生的积极的动机就会形成一种定势,并最终内化为主体人格的一部分。这种动机往往不为主体所意识,一旦遇到合适的目标,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2、试论情绪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情感是主体认识结构中最活跃的、恒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

(1)情感是激发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催化剂。新闻一快二新的特点,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高的智力。然而智力因素只有经过情感的激发方可催化成最佳组合并发挥出最高的效能。徐迟同志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完全处于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之中。他被生活和人物强烈感染而达到了下笔如有神的境界。他认为记者不被生活所激动、激动到身不由己、欣然命笔的程度,就不是好记者

(2)情感在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情感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的选择功能突出地反映在记者的道德感与对新闻的价值取

6

向上。道德感属于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它是和人们已有的道德观念相联系的。当客观事物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时,主体就会产生一种肯定的、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道德观念的殊异将会导致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的不同的价值取向。记者采写什么、从哪个角度去写是受其道德感制约的。同样,编辑选编什么样的稿件,把它安置在报纸的什么位置上,同样也要受到道德感的制约。

(3)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某种稳定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控制着主体的认知活动;二是当情感与认知不协调时,需要调节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认知相统一。为做到前者,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断培养自己热爱党、热爱人民、忠于党的新闻事业的思想感情。为做到后者,新闻工作者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掌握好情感的度。第二,把握好情感在时空上的平衡。第三,寻找新闻工作与受众之间情感触发的敏感区,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

★★★3、为什么说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培养意志和毅力,你认为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锻炼?

参考答案:(1)意志是人的智力活动的强化剂,凭借它的威力,人们得以反作用于环境并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变革。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同样有着强化作用。

2)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靠意志力去强化智力活动具有更特殊的意义。这是与新闻工作的特点分不开的。和其他职业相此,新闻工作带有更大的冒险性和竞争性。

3)为培养坚强的毅力,新闻工作者应特别注意:增强自控力。自我控制是心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遏制不符合目标需要的心理状态及活动的抑制性机能,二是激发和保持为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探索、选择、排除干扰、坚持计划等活动所需要的积极进取性的心理状态和活动机制。遏制与激发这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遏制、控制是为了激发,为了以意志力去改造客观和人的主观世界。增强心理承受力。新闻工作与其他职业相比,其心理承受力应当更高,因为新闻工作的服务对象最广泛。从大

众传播的角度来看,可以说其服务对象是世界上所有的人,因此新闻工作者较之其他行业与人打交道的机会更频繁。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起来相当困难。尤其当记者为了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而与某些人的价值观或切身利益相冲突时,记者就难免遭致打击、报复、诬陷甚至危及生命。比如搞批评性报道往往给记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4、试述记者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具体表现,并结合实例说明探讨非智力因素对记者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1)新闻工作者的智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写作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观察力、预测力、新闻敏感等。(2)记者的非智力一般表现为:乐观、诚恳、适应力、严谨、精确、谦虚、坚忍不拔、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等。(3)智力因素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执行操作系统的作用,即对所接受的新闻素材起着接受、加工、处理、掌握的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则是动力调节系统,它对智力活动起着始动、定向、维持、调节的作用。(4)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5、试述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

参考答案: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并且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本质特征。性格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及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其他心理因素所不能比的。性格在形成中离不开人的智力活动,但它一旦形成就会对智力活动起到有力的制约作用。

首先,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表现及发展。我国著名的有贡献的新闻工作者有共同的优异的性格品质,他们有对祖国、对人民、对正义的事业、对新闻工作执著的爱及甘愿为之献身的精神;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有自尊自强、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有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精神等等。这些优秀的性格品质无疑大大促进了他们智力的发挥。

其次,性格上的弱点常常成为新闻工作者智力表现和发展的障碍。软弱而缺乏自信、意志薄弱、懒惰马虎、情绪波动等性格特点常常成为一些新闻工作者一事无成的主观原因。

再有,性格特点有可能补偿智力的某些弱点。俗话说:"勤能补拙",就是说性格上的勤勉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

正因为性格对人的智力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我们新闻工作者就应当自觉地培养自己优良的性格品质,限制性格中的弱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党的新闻事业做贡献。 四、应用分析题:

★★★1、试结合实例,分析说明非智力因素在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在新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构成中,有

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1)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它是由动机、信念、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要素组成的。(2)非智力因素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所起的作用,具体来说有:动机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激发与导向作用;情感对新闻工作者智力的激发、选择和调节作用;意志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强化作用;性格对新闻工作者智力活动的制约作用。(3)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新闻人才;有助于新闻工作者自觉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智;有助于新闻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3、分析自己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长处及不足,如何在新闻活动中扬长避短? 参考答案:(1)记者是社会活动家,必须具备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冷静,文学家的语言,诗人般的激情。但由于每个人的经历、知趣、知识、性格(内向或外向)的不同,这就决定了每个记者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别。

2)作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信心,在新闻实践活动中,善于扬长避短。自觉运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各种活动中互为影响,互为制约。自由负责运用,随机应变出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写别人不敢写、不会写、没有写的文章,如徐迟同志在采访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时就是利用智力和非智力的相互调节,写出一鸣惊人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第四章 新闻采访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

7

★★★2、新闻敏感的顿悟性:新闻敏感的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 ★3、新闻敏感的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

★4、新闻敏感的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闻敏感的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6、尝试性思考: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材料,把不正确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记者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常识性思考。

★★7、顿悟: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现出来的情景就是顿悟,它对认识具有非常显著的突破作用。

★★★8、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

★★9、人际间的吸引规律: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

★10、一致吸引律: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

★11、互补吸引律: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

★12、时空上的接近:时空上的接近往往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加深了解的一个客观外在条件。比如在空间上越小双方就越容易接近,相互之间更容易熟悉对方,就会成为朋友甚至知己。 ★★13、首因效应:是指人们交往中,比较重视前面的信息,而对后来的信息则不够重视的现象。

★★14、近因效益:又称最近效应,是指双方在最近交往中的印象对交往关系的影响,它是以最后的印象否定以前的看法。

★★★15、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16、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

★17、知觉定势:是一种心理准备状态,是一种带有倾向性的知觉事物的心向,是人在认知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预测性的心理活动。

★18、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 ★19、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和评价其人格依据的现象。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内涵。

参考答案:(1)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3)新闻敏感是思维中一种很有特点的带有灵感色彩的思维活动。(4)新闻敏感这种思维活动的目的十分明确,它是要通过由个性到共性的分析,认识某一事实与读者需要之间的最佳沟通点。

★2、新闻敏感表现为哪些素质和能力? 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在业务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素质与能力。(2)新闻敏感的素质与能力主要表现为:对产生新闻的条件、背景的认识、判断和预见能力,对新闻人物本身、新闻事件当中所具备的有新闻价值事实的识别与选择能力。

★★★3、简述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

参考答案:(1)顿悟性。这种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2)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

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3)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4、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1)新闻敏感的产生不仅靠记者平时的思想准备(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具体思维任务时记者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2)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怀有动机——创造条件——形成初步构想——进行尝试性思考——典型诱因的出现——顿悟。

★★★5、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有哪些? 参考答案:(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6、认知采访对象个性特征的意义?

参考答案:(1)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2)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对方,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 ★★7、简述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 参考答案:记者找到采访对象谈话是一种人际交往形成的人际关系,这种直接交往呗理解为运用人类交际手段(生动的语言、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面对面的自然心理接触。(1)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2)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3)访

8

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8、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

参考答案:(1)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2)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3)记者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去访问,这样访问的角色互动,一是可以增加记者的信心,二是可以让对方感到有一定的压力。(4)在采访活动中,不能从态度上进入采访对象的下属、崇拜者的行列。

★9、在采访中如何运用人际间吸引规律? 参考答案: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喜欢是人际关系亲密性的调节器,人与人之间主观感受到和体验到的直接和间接的、实在和希望的相互依存关系,是这种规律的基础。记者的访问应当充分利用这种规律来促进自己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即记者在采访中,让对方知道自己与他的共同点或相似点,从而产生亲密感,增加吸引力。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即采访时记者能在某方面满足采访对象的需要,特别是精神上的需要,会增加吸引力。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在交往关系不深的采访中,记者出场的服饰,举止、谈吐,甚至长相都能影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因而记者在平时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比如穿着整洁、处事大方、言谈文雅、得体,讲究礼节礼貌,适度打扮等。

★★★10、什么是认知中的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它对采访活动有何危害?

参考答案:(1)晕轮效应,即一好百好的思想,是因机械地看问题的方法所引起的,这种认知将导致记者背离客观立场做出不合实际的报道。(2)扫帚星效应:即一坏百坏的思想,是指对印象不好的人也会有一种机械的不符合逻辑的推导,一切都坏。(3)采访中有了晕轮效应和扫帚星效应,记者的认识常常会背离客观的立场做出不符合实际的报道。

★★★11、什么是定势效应?应该怎样看待定势

效应对新闻采访的影响?

参考答案:(1)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2)定势效应是人们认知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3)但定势效应毕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 ★12、访问中的观察的内容?

参考答案:(1)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2)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3)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4)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三、论述题

★★★结合实例,论述新闻敏感的心理学定义及其思维特点。

参考答案:(1)在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新闻敏感是记者对事实现象感觉器官敏感化的基础上(如敏锐地捕捉细节、观察神态、迅速的发现特点等等)头脑的判断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积极反应的思维敏感化。(2)新闻敏感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顿悟性。这种思维活动在表现形式上常常以顿悟的形式出现,它在产生新思想、新观点的时候有一定的突发性。灵活性。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上面;能机动自由地从一种认识方向转向另一种认识方向,把一种认知方法改换称另一种认知方法;能随机应变地从新闻事实的接触中找到独特的采访、写作、编辑的角度。敏捷性。思维的敏捷性一般是指人在思维过程中迅速地发现问题和当机立断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创造想象产生崭新思想的能力。

★★★★2、试论产生新闻敏感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新闻敏感的产生不仅靠记者平时的思想准备(知识、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解决具体思维任务时记者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1)怀有动机。动机是一种内驱力,记者一旦产生了了解与认识某一事物的动机,就会给他的活动以内部动力。第一,使记者能引发一系列认识、了解事实的行动冲动;第二,使记者能维持了解与认识的行动;第三,能引导这一行动向一定的目标进

行。(2)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这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特点要求记者在认识事物时必须在动机的推动下去取得一些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条件。这些条件是:作知识的准备;了解被报道者的情况;占有大量的对比性的材料。(3)形成初步构想。当了解、认识某个事物的动机给记者的思维提出任务后,这个动机也会动员记者全身心地去投入这种生活,去围绕这个思维任务做心理准备。首先,这种心理定向的形成能调动记者心理的积极性,为新闻敏感的产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气氛;其次,这种思维定势强化了记者活动中思索这个问题的专注程度。(4)进行尝试性思考。当一个陌生的、新奇的事物摆在记者面前时,记者先得出种种猜测、种种假设,然后根据知识、经验与现场得到材料,把不正确或不确切的猜测与假设一个个排除,在排除的过程中进行分析。记者这种猜测与假设的过程就是一种常识性思考。(5)典型诱因的出现。一旦典型诱因出现,它会立即在信息存储器中进行分析,找到其与过去材料的不同点,并从这个不同之点受到启发而使整个认识有所突破。(6)顿悟。在典型诱因出现的那一刹那,新的认识、新的观点就会以喷发的形式从头脑里闪现出来,新闻敏感也随之产生。

★3、试述顿悟对认识突破的作用?

参考答案:顿悟对认识的突破可以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关口。(1)在顿悟之前,记者的心理有动机到定势,记者的认识由知识、材料、尝试性错误到典型诱因出现,这个水平是不断提高的过程。(2)在典型诱因出现之前,这种量的积累已达到了认识突破的临界点,也就是说这种渐进式的量变已经达到了能够保证质变所需的条件的时候了。(3)在典型诱因出来诱导的这一刹那,记者平时训练出来的敏捷、灵活的观察力、判断力、分析能力、鉴别能力、预见能力、选择能力,调整认识角度的能力,产生思想的能力都在瞬间大显神通。(4)于是记者的思维或是使用转移经验的方法为自己开辟道路,或是借他山之石侧向思维提出新的观点,可以是以联结反联结得出新结论,或是思考中短路以新的结合与联想产生新的思想等等。总之,此刻的思维可以摆脱旧思路的束缚,可以不同能力联结新格局出现,或以认识材料的新的方式组合,可以思维活动新的方向(角度)的发展等,

9

从而进入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4、试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

参考答案: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记者在这种认知过程中要分析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个性等等,进而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从而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了解新闻事实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1)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记者去采访某个人时必须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职务、成就、专业、是否成家等等,也就要对这个人的社会角色进行认知。

2)对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的认识。认知采访对象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另一方面,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使记者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采访对象,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

3)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5、试述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心理互动? 参考答案:记者与采访对象在采访中是会发生心理碰撞的,这种心理碰撞是以记者心理为主导,以采访对象的反应为基础,相互影响、相互感应的一种人际交往的心理活动。

1)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当记者访问采访对象时,他的身份、打扮、仪表、言谈、举止等等以第一印象的方式反映在采访对象那里,采访对象也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反应记者的刺激,双方的心理就形成了互相感应的局面。在记者访问中,言语是交往是主要的手段,记者提问对方应答,也是一种互动过程。在采访中,为了保证有好的采访效果,首先,记者与采访对象都要争做合格的对话者;其次,

双方要会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再次,对不同性质的采访活动要运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访问中的非语言互动也是双方沟通的一个重要手段。非语言符号主要是由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和服饰语言四个方面组成。它们传递出来的无声的信息是语言或文字所不能取代的,而且对有声语言起着强化或削弱的作用。

2)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角色互动。采访对象是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而社会行为要受到社会规范制约与社会舆论监督。记者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代表公众,代表社会舆论机构去采访的,对方的角色马上就会与记者互动起来。

3)对记者来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各种条件去推动这种互动向积极方面发展。利用人际间的吸引规律。第一,利用一致吸引律。第二,利用互补吸引律。第三,利用第一印象产生好感。时空上的接近。第一,利用家乡上的接近性。第二,利用居住、工作等地理上的接近性。第三,利用活动中时空的接近性。

★6、试分析定势效应的作用。

参考答案:(1)定势效应是指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的关于他人的或某种社会现象的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2)定势效应是人们认知事物时的一种常见现象,在某种情况下有助于人们对他人作概括性的了解。(3)但定势效应毕竟是一种简单化的思想方法,是容易发生认识上的偏差,而推断的事物也还存在着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可能性。 四、应用分析题

★★★1、请运用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原理分析下面实例(答案和论述题第2题相同)。 1938年,著名记者黄钢想写一写八路军的不同凡响之处,手头也收集了不少素材,但就是苦于得不到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于是索性搁笔不写。1939年春季的一天,他出去散步,在八路军总部的篮球场上,他看到了这样一幕:篮球场旁排着长长的队伍,战士们轮番上场,每场上10人,15分钟后再换10人。一位老军人也排在队伍里,轮到又一批人上场时,因老军人排在第十一个,排在第十位的一个小战士转身对这位老军人说,您先上吧,我等下一批。老军人挥挥手,你们来吧,这场不该我。黄钢定睛一看,老军人原来是朱德同志。顿时他灵感大发,从这件小事入笔,写出了报告文学《我看见了八路军》。

参考答案: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通常都要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依次是:(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的出现;(6)顿悟。(结合案例的适当评价)

★★★2、试以下列材料为依托,具体阐述新闻敏感产生的心理过程,并对该记者的采访活动作出评价(答案和论述题第2题相同)。

著名女记者柏生去采访科学家高士其。她了

解了高士其的经历、成就和病情,被其生活事迹深深打动。但是,怎样认识高士其的精神呢?用什么主题来表现高士其这些动人的事迹呢?作者为此花了不少心思。

她一边翻阅得到的材料,一边在现场观察。 她反复咀嚼材料,反复思索,在头脑中对高士其的事迹逐渐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她在高士其的会客室里看到了青少年们赠给高士其的锦旗:您的人生是最美好的。不由心中一动,但又觉得还没有反映出高士其最突出的特征。

她还看到高士其为了与瘫痪作斗争,用很大的力气抛送一个彩色塑料球。高士其的家属说:老高真坚强阿!”他的助手也说:高老有鲁迅先生所提倡的那种韧性。

记者心中一震,顿时明白了:高士其大半生与病魔作斗争,为科学作出了贡献,不是全凭一股韧性吗?

于是记者抓住这个特点,写出了专访《韧性的战士》。

参考答案:记者在产生新闻敏感的时候,通常都要经过一定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依次是:(1)怀有动机;(2)创造条件;(3)形成初步构想;(4)进行尝试性思考;(5)典型诱因的出现;(6)顿悟。(结合案例的适当评价) ★★★3、请用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下面实例(答案和论述题第4题相同)。 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脍炙人口,而其采访过程同样精彩。作者鲁光接受任务时困难极大,一是鲁光不是专职记者;二是中国女排姑娘见多识广、个性较强,不同于一般采访对象;三是中国女排正在为迎接大赛而做紧张训练,忌讳记者采访。鲁光首先考虑到采访可能会遭到谢绝,便提出帮姑娘们捡球并得以获准。鲁光一边捡球,一边用眼睛采访。在短暂休息时,鲁光主动上前递毛巾并提出一个问题:当你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脑子在想些什么?”不出所料,姑娘们反问道:你说呢?”鲁光答:想死。姑娘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老鲁,你真了解我们啊。随即说道,当我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真想去死,死多痛快啊。真想把眼睛一闭。但是,想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想到拿世界冠军,加上袁指导那严厉的眼睛,我们不能趴下,更不能去死啊。姑娘们对鲁光产生了信任和亲近心理,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接受采访,便纷纷将自己的日记本给鲁光看。 参考答案(请结合实例分析):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断与判断的过程。记者在这种认知过程中要分析采访对象的态度、心理活动、个性等等,进而决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接近采访对象,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采访对象,从而处理好双方的关系,为了解新闻事实营造出良好的气氛。

1)对采访对象的角色认知。记者去采访某个人时必须了解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年龄、职务、成就、专业、是否成家等等,也就

10

要对这个人的社会角色进行认知。

2)对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的认识。认知采访对象的个性一方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使新闻中的人物有血有肉、个性分明;另一方面,对于采访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了解可以使记者以恰当的态度与方式接近采访对象,稳妥地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利于采访的性格特征:羞怯、多疑、傲慢、马虎、自卑。

3)认知采访对象的途径:(1)访问前的准备。记者在正式访问之前应当先查阅一下有关采访对象的资料,比如他出版的著作,发表的文章,其他人评价他的文献资料,报刊对他的报道等。同时,也可以找一些接触过他的人谈谈情况,侧面了解一下他的个性、特长、爱好等等。(2)访问中的观察。注意观察采访对象对各种事物的态度;观察采访对象性格在活动中的表现;注意采访对象性格在言语中的表现;留心采访对象在外貌上的表现。

第五章 新闻写作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写作心理: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

★2、内化:是指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的过程)向智慧、意识方面(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

★3、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外化则是指记者将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用语言或声音、画面转化为外部形式即新闻作品的过程。 ★★★4、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是指记者在写作某个新闻作品时,内心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的特征: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和相对稳定的时间性。

★★5、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6、理性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或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7、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9、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1、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含义;★★3、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质与量的区别;★★★4、为什么说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

 

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内在联系的认识过程。

★★★7、常规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

★★★8、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

★★9、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目标(一个事物)为中心,将思路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以需求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 ★★10、聚合思维:是指人们依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聚合思维的方向是向着一个点或几个点集中,以求对事物规律有透彻的认识或产生某种符合逻辑的结论。 ★★★11、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事先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 ★★★12、材料驱动归纳:记者原有写作计划被打乱,根据已经变化的新情况或突然发生的事件,做出新的考虑。这种考虑是从事实材料直接引发的,被称为材料驱动归纳。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写作心理的含义。 参考答案:(1)新闻写作心理,是新闻记者在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内化(认知、理解)和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及规律。(2)新闻写作心里的特点主要有: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话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质与量的区别;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新闻作品蕴含了记者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2、简述新闻写作的内化与外化过程。 参考答案:(1)内化,是指体外物质性对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识方面进行转变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内化是指由体外物质性对象(采访对象、事件、实物等)的外部形式(语言、形态、事件发生的过程)向智慧、意识方面(记者的各种心理活动)进行转化的过程。(2)外化,指人们将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外部活动形式的过程。记者在新闻写作时的外化则是指记者将内化了的新闻素材用语言或声音、画面转化为外部形式即新闻作品的过程。

★★3、新闻写作心理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被记者内化了的新闻素材和外话

了的新闻作品之间存在着质与量的区别。外化的新闻作品和内化的新闻素材相比,虽然在数量上减少了,但是在质量上提高了。(2)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首先,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开发记者写作智力、提高记者写作水平的重要思维形式。其次,记者有意识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发掘新的内容,变换新的表达方式,新闻作品就可能出奇制胜,满足受众永无止境的信息需求。(3)新闻作品蕴含了记者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新闻作品中蕴含了记者具备的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比如新闻敏感的程度、新闻发现能力、以及记者的理想、信念、性格、意志、兴趣、思维、想象、感知、情绪情感乃至人品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

★★★4、为什么说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的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什么样的关系?

参考答案:(1)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新闻写作能出新出深的重要因素,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语言的创新和结构的创新;(2)创造性思维与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是在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材料出发,以更好地解释新闻事实的本质规律和现实意义。 ★5、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1)心理活动的完整性。记者一旦进入新闻写作的过程,其心理活动就呈现出完整性特征。首先,新闻写作的心理状态具有完整性。其次,新闻作品的形成具有完整性。坚持写作中心理活动的完整性:一方面,应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主观控制和调整;另一方面,客观上也要营造好的条件。(2)相对稳定的时间性。不管成稿时间长短,记者写作时心理状态相对稳定的时间性特征是不会变的。所以,从心理学角度看,不管是在以采访为目的的收集材料的活动中,还是在提供采访成果的新闻写作活动中,都要重视注意力的适当分配和及时转移,以便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6、影响记者写作心理状态的客观因素? 参考答案:(1)环境。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外界环境的激发和感染。催人奋进的环境,会让记者处于一种亢奋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写作热情。(王顺友案例)良好的写作心理状态的形成有时也需要安静而不嘈杂的环

11

境。(2)采访对象。采访对象是记者写作的客体,是记者寄寓自己思想感情的中介。记者如果被采访对象的魅力深深打动了,并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就有可能激发强烈的写作冲动。(3)受众。受众意识总会或隐或现地影响着记者写作的心理状态。

★7、新闻写作的最佳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包括:协调好新闻工作者自身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关系;选择最佳写作时间;明确写作意图;坚守受众意识等几个方面。

★★8、如何协调好新闻写作中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参考答案:协调好认知和情绪情感的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理智上认识正确并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绪情感。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协调表现在,理智上认识正确并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按其表现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协调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它们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 ★9、什么是形象思维?记者的形象思维与艺术家的形象思维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2)艺术家靠形象的思维,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入观察、体验、分析、综合、选取感性材料。通过联想或想象,运用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有意义的艺术形象,让人们由形象产生一种思想认识上的飞跃。(3)而记者在形象思维运用方面是有着不同要求的:第一,新闻记者形象思维的原材料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形象;第二,记者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等原材料进行选择和提炼;第三,新闻媒体不同,形象思维在不同媒体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10、新闻作品写作在运用形象思维方面有什么特殊要求?

参考答案:(1)新闻记者形象思维的原材料是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形象;(2)记者的形象思维的方法是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等原材料进行选择和提炼;(3)新闻媒体不同,形象思维在不同媒体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11、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

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复杂的劳力劳动。(2)创造性思维的方向是辐射性的。(3)创造性思维必须有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12、简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参考答案:(1)第一阶段:写作构思阶段。在经过采访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后,作者对主题、角度、结构方式和标题的定夺,都有一个苦苦寻觅的过程。(2)第二阶段:灵感触发阶段。这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阶段。灵感往往被触发。(3)第三阶段:完成创造性思维的阶段。经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转化为新闻作品。

★13、简述发散思维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发散思维,是指按照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它以一个目标(一个事物)为中心,将思路辐射开去,进行一系列与主要目标相关的联想,以需求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案。(2)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寻求新闻写作的多种方案;发散思维有助于开掘新颖别致的主题;在写作方法的采用上,发散思维能帮助寻求最佳表现方案;发散思维也有利于标题的制作。

★14、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关系?

参考答案: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相互作用,发散思维向四方扩散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聚合思维从中选中选取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便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 有机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往往是散中有聚,聚中有合,总之,是先散后聚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运用。

★15、概述新闻写作中理论驱动归纳策略的含义与特点。

参考答案:(1)理论驱动归纳,是指通过采访活动事先事先已制定好的写作意图、计划的思维策略。(2)理论驱动归纳的特点:目的明确;准备充分;操作主动;效率较高。

★★★16、理论驱动归纳与主题先行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1)理论驱动归纳并非无中生有。首先,这种理论应是来自记者的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其次,这种理论应来自记者的政策意识。(2)理论驱动归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体现,是记者对社会存在内在联系及其本质的深

刻认识。而主题先行,则是脱离社会实际和社会存在的主观臆断。从认识论上说,它是唯心主义的;从实践上看,它是脱离实际的。

★17.简述理论驱动归纳和材料驱动归纳这两种思维策略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两种思维策略有时是矛盾的。比如原先的写作计划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驱动归纳就应替代理论驱动归纳,实施思维策略的转变。 (2)两者之间更多的时候是统一的。当理论驱动归纳中的原有主观意图符合客观实际时,两者就趋于一致。一旦使用材料驱动归纳的思维策略时,其中也有理论驱动归纳的思维策略在起作用。两种思维策略在新闻写作中,往往交替使用,相辅相成。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

参考答案:(1)新闻作品是一本打开了了的,关于记者本质力量的书,是指记者心里的本质力量寓于其所特有的劳动产品即新闻作品之中;(2) 记者怎样认识、理解所采集到的新闻素材,如何有效地选择、提炼新闻素材,使之以语言文字、声音或图画等媒介外化(物化)为新闻作品,这其中蕴含了记者具备的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比如新闻敏感的程度、新闻发现能力、以及记者的理想、信念、性格、意志、兴趣、思维、想象、感知、情绪情感乃至人品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3)明确了新闻写作的这一心理特点,记者在向受众展示作品时,同时也在在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一方面这有利于把好新闻作品的质量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新闻工作者多方面的素质。

★★★2、试述新闻写作最佳心理状态的构成因素,并结合具体事例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参考答案:(1)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保持协调一致。认知和情绪情感之间的协调表现在,理智上认识正确并能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按其表现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协调好认知与情绪情感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人类的社会性情感,它们主要是指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急于求成;挖空心思,硬憋文章;高度焦虑。(2)记者个体对写作最佳时间的选择。新闻写作的最佳时间,记者个体思维比较活跃、精力比较充沛、注意力较为集中,感知事物能力较强的一段时间。(3

12

明确写作意图。在栏目定位的基础上,对写作意图进行明确,并据此酝酿写作计划、突出写作目的。(4)坚守受众意识。掌握记者所在媒体的受众范围,采访前了解受众所需所求,以符合目标受众的特性来从事新闻写作。

★★★3、试论形象思维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参考答案:(1)形象思维是用表象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新闻作品的写作,不应排除运用形象思维,但又有着具体要求。(2)形象思维的原材料是事实的形象。(3)形象思维的方法是对事实进行选择和提炼。(4)在不同的媒体种类中,形象思维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每个要点均应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第六章 新闻编辑心理

一、名词解释

★★★1、胆识:胆识是人格力量的表现,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有胆识者,是大智大勇者,慎思笃行者,有魄力、有博大胸怀者。胆识是新闻编辑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新闻编辑人格的体现。

★★★2、新闻编辑的:是指新闻编辑的胆量和气度,是编辑人格的体现。编辑的表现在具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及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

★★★3、新闻编辑的:是指新闻编辑的认识和见识,是编辑人格的体现,也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新闻编辑的表现为: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和独具慧眼。

★★4、独立于场的人:一般不受外界环境(场)的干扰,能依存自我(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参照标志,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 ★★5、场依存性者: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外在参照标志不那么主动对外来信息加工。对新闻工作者来说,也是说的更多地尊重外在信息,从占有的外在信息出发,加工信息。

★★★6、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 ★★★7、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

足受众的所需所求。

★★8、心理互动:是指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心理影响。心理互动可以表现在直接的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中,又可以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 二、简答题

★★★1、新闻编辑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甘为他人作嫁衣裳”:①甘为他人作嫁衣裳是编辑在职业道德方面有见识的表现。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该对作者一视同仁,充满爱心。甘为他人作嫁衣裳,就应具备具备敬业精神,高尚人格。(2)独具慧眼。独具慧眼,是编辑在智能智慧方面有见识的表现,主要表现在:编辑选稿、用稿、改稿都要具有慧眼。具有慧眼,就能对来稿有所发现,并能有所创造,改出好稿。编辑的慧眼还他现在日常对新闻作品和节目内容的处理上。 ★★★2、为什么对新闻编辑要特别强调独具慧眼?其重要性何在?

参考答案:所谓独具慧眼,泛指具有敏锐的眼力,这是编辑在智慧方面有见识的表现。之所以特别强调新闻编辑应具独具慧眼:一是因为具有慧眼,才能选好稿件,选出不同凡响的稿件;二是因为具有慧眼,就能对稿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改出好稿;三是因为具有慧眼,才能在对新闻作品的处理上,如撰写评论时,提炼出原稿中的内涵寓意或借题发挥。

★★3、新闻编辑的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敢于坚持真理——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为了坚持真理,编辑应不怕误解,不怕打击报复,不怕明枪暗箭等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不怕牺牲。总之,要有无私无畏,勇者不惧的精神品格;(2)善于坚持真理——要有镇定果敢的坚毅精神和谋略。新闻有快(时效性)的要求,因此,要求编辑当断则断,不失时机,同时又不忙乱,要镇静沉着,果敢决策。 ★★★4、简述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中大体归为四个方面:人对现实的态度性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1)严谨细致,一丝不苟;(2)谦虚自信,虚怀若谷;(3)不大外露,偏于内向。

★★★5、什么是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为什么特别强调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

参考答案:(1)新闻编辑的全局意识: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全局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全局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以发掘新闻事实中有益于全局的最大价值。(2)新闻编辑应具有全局意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我国新闻事业担负着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重任,而编辑则是新闻出炉的最后把关人;二是因为新闻编辑只有立足全局,才能更好地将孤立的事情开掘出普遍意义。

★★★6、什么是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它在实践中应如何体现?

参考答案:(1)受众意识,即为受众服务,尊重受众,自觉地从受众利益和要求出发的心理活动。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是指新闻编辑在工作中立足于受众、服务于受众的心理活动,即新闻编辑自觉地有意识地从受众利益和需求出发,选择修改编排稿件(节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所需所求。(2)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在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考虑稿件的内容时,应满足受众共同需要,特别是应映群众当时的愿望和要求,针对受众的兴趣和爱好;用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人民群众自己的事情;用平民化的视角和方式,讲述新闻事实;关注受众情感需求。

★★★7、新闻编辑对受众情感需求的关注具体反映(落实)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要尊重并关注受众普通情感,增添作品人情味。我们所报道的人和事所体现的与受众的接近性,有的正是从人物和事物本身折射的人情味所获得的。作为编辑,无疑应更多地体味受众的情感需求,以发掘报道对象中蕴含的人情味。(2)重视新闻报道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人类的高级情感,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健康发展和文明进步至关重要,对受众来说,他们也期待一个健康文明赖以良性发展的社会生存环境。(3)要重视以所编作品伟高级情感载体,有两点值得考虑:其一,来稿中具有天然高级情感的作品应该首选。其二,将来稿中蕴藏的高级情感寓意深化点染。

★★8、新闻编辑、记者和受众之间心理互动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新闻编辑同记者和受众之间的心理互动主要表现在凭借大众传播媒体互施影响,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1)中介性。对于记者来说,编辑是信息的接受者,对于受众来

13

说,编辑是信息的直接传播者。在记者和受众之间,编辑是个中转站,具有中介性。(2)隐没性。新闻编辑工作虽然被视为轴心,然而做的工作是幕后工作,很少抛头露面。此外,编辑影响记者与受众的一般不是编辑个体,而是编辑这个社会角色,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隐没性特点。(3)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体现在:第一,编辑是作为整体的把关者,其个人亲情关系不能掺和在工作活动中。第二,编辑要守节,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高的心态,对受众和记者只能保持敬而远之。 三、论述题

★★★1、从内向型者主要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论述新闻编辑的职业特征对其性格的要求。 参考答案:(1)向性是心理学对性格类型的一种分类方法,包括内向行与外向型。内向型者的心理特征是安静、内省、不喜与人交往、做事谨慎、计划周详、态度严肃温和、可靠、尊重伦理标准的价值。(2)编辑以加工、整理素材,编辑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等为主要任务,人际交往远不及记者,因此,踏实沉稳、深思熟虑、情感思想内向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求。(3)当然,对编辑这种要求,主要是对编辑群体的要求,而非对个体的强求。

★★★2、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群体应倾向于哪一种认知方式?这与其坚持党性原则、道德水准是否矛盾?

参考答案:(1)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一般存在两种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和依存于场的认知方式。新闻编辑的重任互换独立意识,更需要可操作性的认知方式——独立于场的认知方式,参与认知改组能力相对较高的编辑活动,以便找到独特新颖的报道角度和别具一格的版面及节目的编排组合方式等等。(2)认知方式与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分属两种范畴,前者属于认知活动,后者属于道德品质。场独立性者倾向于更多地依靠自我为主的主要参照来确定对事物的态度和自己的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场独立性者我行我素,不愿接受社会制约;或者说坚持了党性原则、道德水准,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就不可取。(3)无论采用何种认知方式的人,在相同的道德水准基础上,都可能同样地接受道德要求而完成道德行为。

★★3、试述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性格特征在心理学中大体归为四个方

面:人对现实的态度性性格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新闻编辑的性格特征中,处于首要的、核心地位的是:(1)严谨细致,一丝不苟。首先制作标题需要严谨细致;其次,修改稿件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再次,编辑版面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第四,版面内容和形式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导向性也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第五,编辑在把握常识方面也需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2)谦虚自信,虚怀若谷。编辑要十分谦虚,并且自信。要把一切知识当成自己的领域,伸出触角处处接受新信息。作为编辑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明确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接受形势和政策信息;明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接受来自作者的信息;毫不吝啬地为他人释放信息;吸收各方知识信息。(3)不大外露,偏于内向。编辑以加工、整理素材,编辑稿件、资料,及撰写评论等为主要任务,人际交往远不及记者,因此,踏实沉稳、深思熟虑、情感思想内向型者更适合这种职业要求。

第七章 播音员和主持人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把关人:把关人一说是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勒温所提出的有关传播者的理论,他认为,信息的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显然,勒温指的把关人是包括所有新闻从业人员的。 ★★★2、人格化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是演员,不是在表演,他们的形象是人格化了的,是以真我的身份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人际交流中的拟态传播即人格化传播。 ★★3、人格:是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4、角色认知:在扮演角色之前应当对角色内涵有所了解和认识,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角色认知。有了准确的角色认知,才可能以一定的行为准则将自己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在一种公认的规范当中,尽其所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5、角色定位:就是将从事某一职业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规范在一定职业所必需的思想行为准则中。

★★★6、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将从事播音和主持工作的人的所作所为规范在播音员、

主持人所需的思想修养及行为准则中,以满足受众对他们应有的角色期待。

★7、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此,我们称其为双重角色。

★★★8、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是每个人在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形成的千差万别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9、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

★★★10、反应时:即反应时间,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越短,应变能力越强。 二、简答题:

★★1、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的心理素质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1)善于把关,人格健康高尚,角色定位恰当准确;(2)善于移情,对象感强;(3)语言功底深,口才流利,善于言辞;(4)声音条件好,音质音色俱佳;(5)应变能力强,思维敏捷,临场反应迅速、准确;(6)有驾驭、控制、引导、组织整台节目的能力;(7)有魅力、有个性,能吸引受众等。

★★2、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位于前台,备受受众关注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不是一个简单的传声筒、播音器,而是媒体最积极的传情达意的角色,是媒体联系受众的桥梁或曰中介人,同时也是电子媒体最后的把关人,是节目特色人格化的体现,其在整个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3、对主持人媒介人格的要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1)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2)要有独立的意识和见解;(3)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4)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5)要讲良心;(6)要有丰富的知识。

★★★4、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如何进行角色定位?

参考答案:(1)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其角色定位应当是集采、编、播于一身的主持人。(2)新

14

闻节目主持人是新闻节目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又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者、稿件的编纂者,同时又是播出者。(3)新闻节目主持人所从事的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工作。

★★★5、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移情能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善于领会以便很好地表情达意。善于体验,把握受众的情感内质,追踪并跨越受众对某一新闻稿件内容可能产生的情感需要。(2)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助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推心置腹,待人以诚。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3)移情能力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在情感移入、移出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以避免情感过急发生负面效应。

★★★6、主持人应该怎样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众?

参考答案:(1)推心置腹,待人以诚。(2)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3)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

★★7、为什么应变能力应是主持人必备的心理素质?

参考答案:(1)应变能力是播音员和主持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2)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播报和主持(特别是现场播报和主持)节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变化的情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3)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是以变应变,把节目播报和主持效果发挥到最佳状态。

★★★8、为了在现场直播中应对变化,一些著名播音员和主持人总结出了哪些经验? 参考答案:(1)全面、深入地了解嘉宾和其他采访对象,并尽可能与他们形成亲切和谐的关系;(2)根据主题,设计好节目主持的开场白,中间语和结束语;(3)根据嘉宾及现场其他情况,设计兴奋点;(4)不让话筒离手,以免随时失去调控现场的机会;(5)以临时采访及即兴演说等手法及时救场;(6)要始终调整心态,积极热情,诚挚友好,有时以不变应万变,有时又需要以变应变。

★★9、简述移情的功能?

参考答案:(1)有助于满足受众对情感交流的要求;(2)有助于播音员和主持人进入良好的播讲、主持状态,产生对象感和交流感。 三、论述题

★★1、试述播音员和主持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答案:播音员和主持人都是位于前台,是媒体最积极的传情达意的角色,是媒体联系受众的桥梁或曰中介人,同时也是电子媒体最后的把关人,是节目特色人格化的体现,其在整个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

1)播音员和主持人是电子媒体传播的最后把关人。由于许多节目由录播转为直播,因此,传统的播出前把关转移为播音员和主持人现场把关。播音员和主持人的把关是直接面对广大受众的临场把关,主持人要对节目宗旨的体现,话题的选择与安排,时间流程的掌握,节目总体播出的效果等,全方位把关。

2)从传播过程来看,主持人是人格化的传播者。主持人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将传媒与受众之间的物人关系,代之以人人关系,并通过人际交流的模拟再现,创造出人际交流的模拟情景,因此,传媒在这个意义上呈现出人格化的特征。在传播过程中,主持人不是演员,不是在表演,他们的形象是人格化了的,是以真我的身份与观众面对面地交流。这种人际交流中的拟态传播即人格化传播。

★★★2、结合实例概述作为主持人其媒介人格的要求。

参考答案:(1)应把自己当做大众中的一个人,能牢记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及大众之所急,想大众之所想,反映大众意愿,代表大众心声;(2)要有独立的意识和见解;(3)具有宽厚人性、表里一致,诚恳面对受众;(4)要有敬业精神和责任心;(5)要讲良心;(6)要有丰富的知识。(请结合实际论述)

★★3、试述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个性和共性,并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主持中,从多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是从主持人个体的语言、行为动作及构思立意、编串艺术、风格手法等方面表现出来。(2)媒介角色的共性,总体应该被视为:端庄、大方、自然、亲切、朴实、诚挚、清丽、高雅,富于文

化品位和知识性。(3)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自然应该是和谐统一的。真正优秀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往往将个性融于共性之中,恰到好处地用自己到位的播音和主持,将媒介共性表现得尽善尽美。 ★★★4、试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移情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要善于设身处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感情和体验受众对新闻的需求心理。善于领会以便很好地表情达意。善于体验,把握受众的情感内质,追踪并跨越受众对某一新闻稿件内容可能产生的情感需要。(2)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借助声音或形象)去感染受众。推心置腹,待人以诚。充分利用有声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传递感情感染受众。及时抓住现场出现的情感闪光点,就势燃旺情感火花,以此感染受众。(3)移情能力也表现在控制情感方面。在情感移入、移出时,要注意把握好分寸,以避免情感过急发生负面效应。 四、应用分析题

★★★1、什么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双重角色?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正确处理播音员和主持人作为媒介的代表和个体的身份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既以个体的身份展示别具个性的播音和主持,又以体现媒介性质、特色为己任,因此,我们称其为双重角色。(1)个体的身份:我与非我。作为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含有许多非我的成分,这个是朴素、自然生活中提炼出了精华的,是比生活中的更加完善不断提升了。因此主持人的非我的统一。(2)媒介的代表:主持人代表的是媒介。实际上主持人注重的是媒介的表现,是站在媒介的角度,根据节目的特点、形象及风格的需要加以恰当的表现。所以,主持人代表的是媒介,或者说是媒介诶的代表。(3)媒介的代表与个体的身份的关系:自我的表现要依托于媒介性质准确定位。播音员和主持人在处理个人的身份及媒介的代表关系的时候,要了解主持人在新闻传播中的准确地位和作用,要清楚媒介形象、风格、内涵等,以掌握好工作的,将个人融入媒介之中,作媒介有效传情达意的桥梁。 ★★★2、试从主持人应变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探讨我国主持人应变能力的训练与提高。 参考答案:(1)应变能力是主持人必备的心理素质之一。应变的实质是活动主体内部思维活动的

15

外在表现形式。然而广播电视又是以语言为载体,语言是应变能力的直接体现者。但是,语言是思维的外化的形式,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归根到底,应变能力取决于思维的创造性。主持人应变能力的强弱与他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恰成正比。

2)创造性思维具体表现为思维和语言的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诸品质。(应具体说明这些品质对主持人应变能力的作用,并适当举例);(3)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强弱既与先天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训练,其重点,一是知识的积累;二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第八章 新闻受众心理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受众心理:是指报刊读者、广播

听众、电视观众在接收新闻信息时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在受众原有心理基础上由新闻信息传播而引起的一种心理反映。

★★2、新闻传播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是新闻传媒实现自己功能的主要手段。

★3、新闻受众的需要: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愿望。

★★4、新闻受众的接收动机:是受众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引起和维持个体接收新闻的活动,并使这一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新闻受众的兴趣:是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

★★6、求真心理:就是指新闻受众需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情况与新鲜的、变动的期待心理。求真心理反映了人类的理性和人类认识世界的愿望。

★7、求快心理:是指人们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客观价值,要求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较快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此外,在审美心理上,也有先睹为快的特征。 ★★8、求短心理:对受众来说,求短不仅能及时得到新的信息,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大,并且在心理上还有易于理解、视觉不疲劳等长处,所以求短心理反映了读者心理机能上的需要。

★★9、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新的人物、新的事件,以新取胜,这对于受众才有新鲜的感觉,受众这方面的期待心理是求新心理。

★★10、求近心理:是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亲切感,比如受众对所熟悉事物的亲近感,与受众个人特征接近的亲切感,与受众知识经验相关的熟悉感。

★★★11、选择性注意:是指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不见,不予注意。

★★12、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理解;★★1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也只能;★★14、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15、信心反馈:是指传播者从受众那里得到关于;★★★16、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17、现实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18、实验室的群体:是指为某种实验室目的而在实;★19、自

 

★★12、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偏好去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自己理解的信息也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大的或者特点最鲜明的一部分内容,而将大量的其他信息忘在脑后。

★★14、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

★★15、信心反馈:是指传播者从受众那里得到关于自己发出信息的反应情况,这是检验传播是否到位,是否有功效以及效能、效力如何的基本方式。

★★★16、假设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是为了研究和分析的需要,把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在想象中组织起来,成为群体。这种群体主要存在与统计学中,比如新闻受众调查中的青年受众、老年受众、少年受众。

★17、现实群体: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实际的交往,比如新闻受众调查中的村庄。

★18、实验室的群体:是指为某种实验室目的而在实验室内组建的群体。比如新闻传播学中,可把被试组织成实验组、控制组。

★19、自然群体:是指相对于人为的实验群体而言的,是指因为一定的历史文化等原因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比如村庄、家族、民族等。

★★20、明示:指那些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报道,起新闻宣传作用的新闻,它们带有更多的宣传、教育、说服的意味。这类新闻的导向是直截了当的。

★★21、暗示:则是在客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

★★22、受众接受暗示心理:新闻的受众群体所接受的暗示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媒介所传递的态度与情感性的信息。在受众介入大众传播活动后,他面对新闻传播媒介会不自觉地甚至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新闻宣传的影响,这种群体心理就是受众接受暗示心理。

★★★23、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映。 ★★★24、新闻受众的逆反心理,是指当新闻报道同受众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比如新闻报道失实使受众不满,会产生逆反心理;报道的提法,要求超出受众的心理承受力,也会产生逆反心理。

★★25、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在新闻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

★26、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是指根据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意识地控制某写新闻报道数量上的多少及其所造声势的大小。 二、简答题:

★★1、简述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 参考答案:(1)媒介内容,就是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所传播的新闻、言论及其他作品,是新闻传媒实现自己功能的主要手段。(2)媒介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主要分为有

效果、无效果和正效果、负效果。

3)新闻传播媒介的内容对受众心理的诱发也有社会伦理的评价问题:比如媒介内容是健康向上,还是消极颓废会对受众产生不同的影响。 ★★★2、信息的传播形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1)传播要影响人们,传媒媒介传递

的信息必须进入他们的感官,让对方根据自己感

受到的不同的刺激与自己认知结构的协调来决

定对传播信息的反应。(2)新闻传播媒介由于各

自固有的特点,在传播新闻时分别作用于受众的

视觉(报纸、期刊、电视)、听觉(广播、电视),

因而他们会对受众的心理反应产生完全不同的

影响。

★★★3、概述新闻受众需要的内容。

参考答案:新闻受众的需要与新闻的特点分不

开,主要有:(1)求真心理:就是指新闻受众需

要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世界真实情况与新鲜

的、变动的期待心理。(2)求快心理:是指受众

先睹为快的心理,以及从时间上重视新闻信息的

客观价值,要求看到最近发生的新闻的心理。(3

求短心理:对受众来说,求短不仅能及时得到新

的信息,而且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信息的量会更

大,并且在心理上还有易于理解、视觉不疲劳等

长处,所以求短心理反映了读者心理机能上的需

要。(4)求新心理:新闻必须报道新的人物、新

的事件,以新取胜,这对于受众才有新鲜的感觉。

5)求近心理:是指受众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

或与己有关的新闻更容易注意的心理。

★4、受众求近心理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1)认知原因:受众的求近心理,从

认知角度看是因为被受众所熟悉的事物很容易

纳入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其感到亲切、可信,

也容易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较,进行分

析,这样就不难理解,就易于接受。(2)情绪原

因:受众的求近心理还有情绪上的原因,人对自

己熟悉的东西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心理学研

究者认为,个体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使

心理内容具有特定的方向和作用力。当它与条件

相同的心理活动相遇时,就会发生共振、共鸣,

具有相互强化和相互激励的特性。

★5、如何满足受众的求近心理

参考答案:(1)选择哪些与受众有密切关系的问

题进行报道;在新闻素材的使用上,也要注意空

间与时间上的接近性;(2)在一些新闻落笔点上

应当向受众靠近一步,即这件事与普通受众是否

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16

★★★6、简述受众选择与认同新闻信息的心理过程。

参考答案:传播学认为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是一种

选择性行为,这种选择性行为主要是心理的活

动。主要包括一下三个过程:(1)选择性注意:

是指人们在大量的信息面前,只能把注意力集中

在个别的或少量的信息上,而对其他信息则视而

不见,不予注意。(2)选择性理解:人们对自己

关注的信息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每个人都

会按照自己的经验以及自己的偏好去理解——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选择性记忆:受众对

自己理解的信息也只能记住其中与自己关系最

大的或者特点最鲜明的一部分内容,而将大量的

其他信息忘在脑后。

★7、简述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参考答案:(1)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居于主动

地位。他既有社会身份显赫的优势,又有使用大

众传播媒介资源的优势。传播者的这种优势地位

就使他们对受众的影响处于主动的强势情境中。

2)而受众恰恰相反,在大众传播中他们是被

动的,处于弱势地位。(3)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

的公器,他有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推

广社会规范的 责任。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新闻

传播媒介 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人民的代言人,

就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就必须在传播中

以客观的态度,以正确的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与

观念

★8、简述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

参考答案:(1)一般来说,新闻传者对受众心理

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

强大的,而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间接

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2

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

馈。其次,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还以更间接

的方式表现出来——发行量、收视率、通过社会

团体提意见。

★★★9、什么是新闻传播中的暗示”?

参考答案:(1)新闻传播对受众的影响或叫导向

明示暗示两种。(2)暗示,是在

观报道的原则下报道新闻,把作者的态度与观

点隐藏在所叙述的事实中,让受众在接受事实的

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与态度。(3

新闻传播中的暗示主要通过文字、语言、画面、

版面编排等进行,比如文字中的含沙射影,语言

中的旁敲侧击,画面中突出意在言外的镜头,版

面编排中突出与压低等。

★10、新闻受众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来自传播者的原因:比如采写的新闻报道失实、失真、适当、失策、失误都会产生逆反心理;(2)受众方面,受众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人生观、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个人好恶等等都是受众群体或个体对某一新闻报道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1、如何提高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答案:(1)新闻报道在时机上的控制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2)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与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三、论述题

★★★1、试结合实例分析新闻媒介刺激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如何分析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和媒介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刺激?

参考答案:新闻媒介对受众心理的刺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新闻媒介传播的内容与不同媒介的传播形式。

1)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正是这些内容满足了新闻受众的需要,适应了新闻的消费,因而才刺激了受众的心理,从而产生了受众的阅读心理,视听心理。新闻传播内容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有无效果和有效果之分,也有对受众心理诱发的方向问题,即正向效果和负向效果;还有社会伦理的评价问题。(2)媒介传播形式对受众心理的影响。传播要影响人们,传媒媒介传递的信息必须进入他们的感官,让对方根据自己感受到的不同的刺激与自己认知结构的协调来决定对传播信息的反应。新闻传播媒介由于各自固有的特点,在传播新闻时分别作用于受众的视觉(报纸、期刊、电视)、听觉(广播、电视),因而他们会对受众的心理反应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2、试述新闻受众兴趣的含义、类型以及研究受众兴趣对提高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兴趣,是受众对新闻媒介所传递的新闻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选择性倾向,它是受众接收、认知、理解新闻信息的一种社会性动机。(2)新闻受众兴趣的类型。新闻受众的兴趣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但一般来分析,受众的新闻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新闻与受众具有利害关系,由这种关系派生出来的兴趣;另一种是新闻本身与受众的直接利益不大,或无利害,只是由于新闻的刺激引发了受众的注意和兴趣。新闻受众的兴趣有高尚、不高尚与有害、无害之分。新闻机构与新闻从业人员应当满足受众正当的、无害的兴趣。但是也要有社会道义与历史责任感引导受众丢弃低级趣味与不健康的追求。(3)兴趣是受众心理选择的一个重要

基础。受众兴趣不仅引导了他对新闻的注意,在接触信息本身后是不是能持续关心下去,也受到其兴趣的影响。因此,是否能引起受众兴趣是判断报道是否由新闻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3、什么是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如何提高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在新闻报道与其主观态度不相一致的问题,或报道受众自己没有认识、不理解问题时,能否接受的主观感觉。(2)新闻受众心理承受力的特点:主观性,对同一新闻信息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个体差异;时间性,指对同一受众主体彼时不能接受的信息,此时却欣然接受。(3)如何提高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新闻报道在时机上的控制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当新闻传播者估计某些报道多数人尚不能接受时,就需要有意压住不发,待时候选择有利时机再发;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与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是指根据传播者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有意识地控制某写新闻报道数量上的多少及其所造声势的大小。

★★★4、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指什么?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受众的这种心理与行为? 参考答案:(1)受众的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强大的新闻舆论或由这种舆论引起的人际压力下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知觉、社会判断、态度以及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与新闻舆论相一致的心理反映。(2)新闻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是来自新闻舆论的社会刺激。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从众心理主要是由新闻媒体造成的舆论引起的心理反应。(3)新闻受众的从众行为既有积极的意义,也有消极的意义。决定新闻受众从众行为性质的关键是新闻舆论的方向,即新闻舆论的正确性。正确的、为公众利益而造的新闻舆论所形成的受众群体的从众心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好的社会氛围,这是推动社会秩序稳定,推动社会有创造性的力量;而由错误舆论所形成的受众的从众心理则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四、应用分析题

★★★1、试论大众传播中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即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与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兼论研究并正确认识这种互动有何实践意义。

参考答案:(1)受众与传播者的心理互动:是指

17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与传播者心理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2)传播者对受众的心理影响。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居于主动地位。他既有社会身份显赫的优势,又有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的优势。传播者的这种优势地位就使他们对受众的影响处于主动的强势情境中。因此,新闻传者对受众心理的影响方式是直接的、即时的,连续的,是比较强大的。(3)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则是被动的、间接的、滞后的、断续性的,总体来说是微弱的。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首先来自传播中的反馈。为了使传播有更好的效果,传播者会主动接受受众的观点,从而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方式、以及自己的态度,在进行下一次传播。受众对传播者的心理影响还以更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发行量、收视率、通过社会团体提意见等方式。(4)研究并正确认识这种互动的实践意义:在这种双向传播中,传受双方有了更多的心理沟通与心理感应,传播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的公器,它有传播社会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推广社会规范的责任。特别是在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是党和国家的喉舌,是人民的代言人,就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就必须在传播中以客观的态度,以正确的观点影响人们的思想与观念。

第九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受众行为的心理定向和动作准备,是新闻主体的意图向受众行为转化的中间环节。

★2、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

★3、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

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

★4、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

★★5、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

★★6、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7、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

★★★8、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9、态度差异:是指新闻信息所维护和支持的观点与受众的原初态度之间的歧异程度。态度差异会导致受众产生改变态度的压力。 ★★10、唤起恐惧:是指传播者试图凭借带有较强的恐惧性情绪色彩的媒介信息去改变受众态度的一种方法,是决定人们的态度取向和行为取向的重要因素。

★★1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 ★★1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13、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

★★14、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

★★★15、心理免疫:又称预防灌输接种效果,当受众对某些问题的反面观点事先有

了思想准备,甚至还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批驳时,当该问题的更大压力出现时,这样的受众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因而能够坚持固有的正确的态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由认知、情绪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方面构成:受众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新闻受众对新闻客体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受众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受众对于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如尊敬和鄙视、同情和嘲讽、厌恶和喜欢等。受众态度的行为意向:是受众对新闻客体所持有的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是受众主体做出行为之前所保持的一种准备状态。(2)受众态度的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一般来说,认知成分是受众态度的基础,情绪情感是态度的核心,行为意向是行为前的心理和动作准备。

★★2、简述新闻受众态度的功能。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与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社会性认知判断:人们对社会上的人或事件的认知判断往往受他们已有态度的制约和影响。受众的态度也会制约他们对新闻报道的认知和判断。(2)受众态度与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效率:态度具有过滤器的作用:那些与个体的信念、价值观和态度相吻合的资料容易被吸收、被同化、被记忆,效果更好;而那些与个体态度相违背的材料,则容易被曲解或歪曲。当受众主体对某些新闻信息持积极态度时,其心理活动就容易被激发起来,表现出才思敏捷。 ★★★3、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新闻受众对新闻活动、新闻媒介和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2)社会心理学认为,受众的态度是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其形成取决于两个因素:社会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通过联想、模仿等学习方式学习的结果。(3)新闻受众的态度,也是由于社会环境、团体、家庭等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学习而形成。

★★★4、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指什么?为什么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能够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

参考答案:(1)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

18

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2)形成权威性的心理原因:受众自己在某方面所知甚少或了解不充分,人们心目中客观上都存在着慕名心理,佩服那些地位较高,资历较深、很有学识和经验的人,愿意和他们的观点达成一致。受众也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认为地位较高的传播者或级别较高的传播工具所传播的新闻信息往往不是某个人的主张,而是某个党派、团体或某种社会势力的代言人,人们乐于接受他们的观点。

★★★5、新闻传播者的喜爱性指什么?它与新闻传播者的权威性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1)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2)传播者的权威性更多的是从受众的理智上讲的,而喜爱性是偏重于反映受众对传播者的情感因素。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

★6、新闻受众产生喜爱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人们都有模仿自己喜爱的人的倾向,通过对他的服饰式样、行为举止的模仿,会容易接受他的观点。(2)传播者自身具备一定的人格特征,比如其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都具有吸引力。(3)受众易于接受那些同自身身份、职业、背景、态度和观点相近或相似的传播者的特征。(4)按照认知平衡理论,当受众对某一问题的态度与自己喜欢的人的态度相矛盾时,一般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而与自己喜欢人的观点一致,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但如果两者的观点一致,则会强化原有的态度。

★7、传播者如何利用喜爱性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

参考答案:(1)首先,新闻媒介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爱好策划自己的新闻栏目,给栏目一个适当的定位。(2)新闻媒介应选择受众喜爱的播音员和主持人。(3)新闻媒介可以充分发挥知名记者的作用。

★8、产生可信性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1)传播者的传播动机对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2)道德高尚的传播者容易让传播对象信服,而怀有个人自私目的的传播者,一旦被传播对象发现了这些目的,就会对传播产生不利的影响。(3)对传播者来说,让传播对象相信自己是一个客观公正、没有自私目的的人是非常重

要的。

★9、产生睡眠者效应的心理原因?

参考答案:产生睡眠者效应,主要是受众自身的因素,我们可以这样理解:(1)从动机上来说,受众使用媒介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接受新闻信息的内容。信息源的权威性等会对受众有一定的影响,但受众毕竟不是为了信息源而接受信息。对于受众来说,记住传播内容比记住传者本身显然更有意义。(2)受众对信息源的情绪情感色彩,可能会干扰他们对信息内容的接受,但这种状态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众的情感因素会逐渐冷却,取而代之的是理智的因素,受众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对信息的内容品位、咀嚼,会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来。

★10、传播者如何利用睡眠者效应提高传播效果?

参考答案:(1)睡眠者效应的要害在于新闻内容较之传播者本身更能在受众心中经受住时间的考验。(2)传播机构可以由某些不受欢迎的人充当信息源,只要信息内容对传播机构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受众也会接受他的观点。(3)为了防止对方利用睡眠者效应进行反面宣传,最好采取先发制人,对于某些事件的报道要及时,不给对方反面宣传的时机。

★11、受众的人格变量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参考答案:(1)受众的自尊心。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评价通常高些,他们不大容易改变态度。自尊心弱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比较低,他们不太重视自己的意见,容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改变态度。(2)受众的智力。高智力的人不容易受到不合逻辑的论证的影响,低智力的人则较少受到复杂论证的影响。(3)受众的气质。一般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情绪兴奋性高,外倾性明显,但态度的稳定性稍差,因而态度变化也容易些;胆汁质的人直率热情,情绪容易冲动,相对来说固执己见,态度不容易改变;粘液质的人稳重,沉默寡言,注意不宜转移,态度也就是难以改变。(4)受众的性格。独立型性格的受众比较自信,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旦形成了某种态度,就听不进他人的意见;而顺从型性格的受众,则常对自己的决定、看法态度不坚定,甚至怀疑,易于受到他人的暗示与劝服,态度比较容易改变。 ★★★12、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要研究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

参考答案:(1)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主要涉及:

群体规定的情境;事先预告的情境;分散精力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2)这是因为促使受众态度改变的劝说过程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而不同的传播情境对传播效果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必须重视情境因素的研究。 三、论述题

★★★1、在影响受众态度的诸多因素中,作为新闻传播者是怎样发挥影响的?请分别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新闻信息交流过程的因素;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因素;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2)为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新闻传播者自身可以利用和发挥的因素主要有: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权威性,是指在受众心目中传播者的资历、地位、专业知识和阅历等因素。一般来说,权威性包括两个方面:专家身份和社会身份,都对受众态度的改变有重要的影响。喜爱性,是指传播者所具有的能够吸引受众喜欢的特征,包括外貌与内在精神两个方面。在情感因素的影响下,受众当然愿意接受一些具有吸引力或者和自己具有相似性的观点。可信性,是指传播者在受众心目中被信赖的程度。这种特性源于受众对传播者传播动机的知觉,也就是说受众认为传播者在道德上是否值得信赖。睡眠者效应,又称休眠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可能比信息源更加能够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也更容易改变受众的态度。

★★★2、结论的引出与结论的得出有什么区别?你认为在新闻宣传中采用哪一种方式更能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理由何在? 参考答案:(1)结论的引出,是指传播者把自己的观点直接表露于事实材料之中,让受众一目了然的传播方法。

结论的得出,是指传播者并未在宣传内容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受众通过分析后才能体会其中传播者的观点和宣传意图。(2)结论的引出的方法:观点清晰、结论明确,容易理解,也不会产生过多的歧义。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让受众产生抵触心理,而且效果不够稳定。(3)结论的得出: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的,由于受众对自己的信赖较少产生抵触心理,同时受众是在分析、总社等而得出的结论,这样印象较深,而且也会记得比较牢固。(4)在新闻宣传中采取何种方式,与受众

19

的素质有关:如果受众的素质比较低,则采用结论的引出,直接表达出传播的意图较好。如果受众的文化水平比较高,理解力较强,则采取结论的得出,让受众自己去体会为好。 四、应用分析题

★★★1、新闻受众的态度是怎样改变的?哪些因

素影响受众态度的改变?试举出当前新闻宣传的一则成功案例。

参考答案:(1)受众态度的改变是受众已有的态度因新闻媒介或新闻的影响而发生了改变。受众对某一客体持有一种态度,而通过媒介的宣传后,推翻了原先存在于自己心目中的已有的心理倾向,而接受而来新的观点。新闻受众态度的改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方向上的改变,即质的改变;另一个是指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改变。 (2)影响受众态度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新闻传播者的因素(权威性、喜爱性、可信性和睡眠者效应);新闻信息交流过程的因素(态度差异、唤起恐惧、单方面论证、双方面论证、结论的得出、结论的引出、信息呈现秩序的先后);新闻信息接受者的因素(心理免疫;受众的人格变量);新闻传播的情境因素(群体规定的情境;事先预告的情境;分散精力的情境;信息重复的情境)。(3)结合实际分析。

★★★2、概述单方面论证与双方面论证的区别,以及霍夫兰就此问题所作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你认为这些结论在今天是否适用,要作哪些改变?

参考答案:(1)单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仅安排对传播者有利的言论,不提出反面观点,及时提出也是否定对方。(2)双方面论证是传播者安排说服性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提出正、反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甚至还指出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要么说出其中的不足,要么让受众自己去评判、取舍,但最终还是让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3)美国传播学者霍夫兰于1945年所作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这两种论证方法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对文化程度搞得接受者;双方面论证效果较高,而对于文化程度低的受众,以单方面论证为宜;还要考虑接受者接受信息前所持的态度。(4)这些结论在今天虽然继续有效,但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受众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单方面论证已经难以影响受众态度了。

第十章 新闻受众的态度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是判断心理健康与否的一个有效指标。

★3、自我认知:是指对自我目前所处状态和环境,自我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己,摆正自我的位置,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自信心、自尊心,能够自觉地发展自己。

★★★4、亚健康: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低下状态。一般指身体虽然没有明显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5、心理问题:是指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它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

★★★6、心理防卫机制:是指当人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会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个体与现实的关系稍作修正,使个体较容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于引起情绪上的过分痛苦与不安的自我保护方法。

★★★7、精神升华:是心理防卫机制的一种方法,是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

★★8、心理咨询:是指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二、简答题

★★★★1、简述新闻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1)具有良好的社会知觉和社会适应能力。(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4)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究心理。(5)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人格特征。

★★★2、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心理是基本健康的,请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1)与我国的新闻媒介的性质有关:新闻媒体地位重要,发展快,新闻工作者大多自

我感觉良好。(2)与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动机有关:大多数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动机是积极的。(3)与新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有关:近六成新闻工作者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3、简述心理防卫机制的内容。

参考答案:(1)合理宣泄。将积郁于心中的情绪,在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予以释放,从而缓解内心的紧张,保持心态平衡。(2)转移注意力。在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些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便可使情绪得到缓解。(3)精神升华。是指将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动机或欲望导往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创造性、建设性。这种变挫折为动力的方法对自己、社会都有益处,是一种较高水平的宣泄。(4)用幽默法化解矛盾。当人们处于一种不调和的或者对自己不利的情境时,为摆脱被动尴尬的局面,便以超然洒脱的态度去应付。(5)用自慰法安抚自己。当一个人追求某种事物而得不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常为失败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用以安慰自己。

★★★4、心理咨询指什么?它与思想政治工作、心理治疗的区别何在?

参考答案:(1)对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最广泛,具有全民性;心理治疗的对象最窄,专指病人;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包括当事人和求助者,以及某些能够接受咨询的患者。(2)任务不同。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的问题;心理治疗主要是治疗精神疾病和某些躯体疾病的问题;心理咨询主要是解决心理困惑和障碍,培养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保持身心健康的问题。 三、论述题

★★★1、概述当今形势下心理健康对新闻工作者的意义,并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社会变革给人们的心理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荡,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的一员,其心理同样也会受到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冲击。(2)由于新闻工作者职业的特殊性:他们是新闻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和对受众的导向者,他们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就不仅影响到个人、家庭,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千千万万的受众。(3)普及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让更多的新闻工作者能自觉地审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减轻心理压力或消除

20

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这不仅会对新闻工作者这支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将对我们国家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试论述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1)社会原因:首先,新闻媒体的商品属性和新闻宣传属性的指导性原则以及由此引发的新闻机构体制和功能的变化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心理压力;其次,新闻实践的超前态势与新闻理论相对滞后的矛盾对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心理的冲击;第三,人们群众的高期望值与参与意识的增强对新闻工作者的压力;第四,新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变化也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2)职业原因:第一,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工作的艰巨性;第二,新闻工作给予新闻工作者以最大限度地观察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让他们感受到了许多的苦恼;第三,时代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提出了新的要求。(3)认知原因:对心理健康认知的偏差、心理健康理念和知识的缺乏是我国新闻工作者心理障碍形成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心病非病的观念根深蒂固,许多人或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但自己却未意识到;或明知有病也不愿承认,更不肯找心理医生,怕被别人耻笑。

 

 

 


更多复习资料

"自考大专新闻学专业00657新闻心理学复习资料"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