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自考大专网 >> 复习资料 >> 浏览文章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历年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7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历年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7

1. 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具有双重意义,他既是儿童完成数学操作的保证,也是儿童()

A社会性发展的具体表现
B人格发展的具体表现
C角色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
D心理成熟的具体表现

答案:A

2. 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

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答案:A

3. 数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特点在于将具体的问题()

A模式化
B形象化
C生活化
D系统化

答案:A

4. 数学教育能够使儿童充分体验并注意到蕴含在具体事物背后的()

A科学关系
B数学关系
C抽象关系
D逻辑关系

答案:C

5. 幼儿能移动实物、逐一点数的方法寻求得数,或者是伸出自己的手指进行逐一点数寻求得数,这种水平属()

A动作水平的加减
B表象水平的加减
C概念水平的加减
D符合水平的加减

答案:A

6. 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

A数学素养
B文化素养
C人文素养
D科学素养

答案:A

7. 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主要手段是()

A运用动作
B运用表象
C运用概念
D运用规则

答案:B

8. 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是()

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B学习减法比加法容易
C学习加小数、减小数的问题容易
D学习加大数、减大数的问题容易
E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

答案:ACE

9. 数学强调用数量化的手段去描述客观事物,体现了数学的()

A抽象性
B逻辑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答案:C

10. 让儿童通过操作活动自己发现和总结有关5的组成的知识,儿童不仅能理解数的组成的抽象含义,还能根据5的组成的知识,推理获知6和7的组成,有些甚至获知把n分成两份,有n-1种分法 可见数学教育不仅能使儿童获得数学知识,还能()

A提高儿童数学能力
B发展儿童的思维
C锻炼儿童的推理能力
D培养儿童的操作能力

答案:B

11. 小班儿童往往不能坚守“一一对应”的观念,而是依据物体所占空间大小来判断其数量的多少,说明儿童掌握数学知识,必须具备一定的()

A抽象观念
B数量观念
C应用观念
D逻辑观念

答案:D

12. 幼儿学习减法比加法困难,说明在以下数量关系中,较难掌握的是()

A逆反关系
B等量关系
C数差关系
D相邻关系

答案:A

13. 幼儿掌握加减法要经过逐一加减到按群运算的发展过程 按数群加减运算的实质是依靠()

A动作
B表象
C概念
D规则

答案:C

14. 学前儿童加减运算概念发展经历了()

A动作水平的加减
B表象水平的加减
C概念水平的加减
D逻辑水平的加减
E运算水平的加减

答案:ABC

15. 学前儿童数学兴趣主要表现为()

A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B对数学材料的兴趣
C对数学方法的兴趣
D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答案:A

16. 教师为了让儿童认识圆形和方形,请他们到教室内外到处寻找 这体现了数学教育培养儿童的()

A学习动机
B主动性
C情感
D思维

答案:B

17. 数学不仅能帮助儿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数量属性,还能帮助儿童()

A具体的认识事物
B科学的认识事物
C概括的认识事物
D逻辑的认识事物

答案:C

18. 幼儿理解和掌握应用题比算式题容易,主要在于应用题的特点()

A无实物直观,又无表象作为思考的依托
B由数字和符号组成
C属概念水平
D来源于生活

答案:D

19. 幼儿在学习加减运算时表现出的特点有()

A加小数比减大数难
B加大数比减小数容易
C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D理解与掌握算式题比应用题容易

答案:C

20. 幼儿自编应用题“小华吃了7个桃子,一会儿又吃了6个桃子,他一共吃了儿个桃子?”存在的错误是()

A被题目情节所吸引
B条件不清楚
C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答案:C

21.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掌握数概念的指标有()

A理解数的守恒
B掌握数的运算
C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D掌握数的顺序
E掌握数的组成

答案:CDE

22. 在数的组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

A幼儿自己的探索与操作
B教师的讲解
C教师的演示
D家庭教育的配合

答案:A

23. 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对数学的理解都处于()

A从动作到思维的发展过程
B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
C从实际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D从操作到运算的发展过程

答案:B

24. 3岁儿童处于对数量的感知阶段,其特点是()

A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
B会唱数,但范围不超过1—10
C逐步学会口手协调的小范围点数,但说不出总数
D能说出物体总数
E按物点数

答案:ABC

25. 儿童能按数取物,说明其数概念发展所处的阶段是()

A数量的感知阶段
B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答案:B

26. 教师引导幼儿学习一些逆向思维的加减应用题,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这一做法适于()

A中班前期
B中班后期
C大班前期
D大班后期

答案:D

27. 指导幼儿认识10以内序数教育的要点包括()

A让幼儿明确从哪个方向开始数,开始的一个物体称第一个
B运用教、学具引导幼儿确定物体的位置
C学习10以内基数,理解数的含义
D为幼儿序数学习提供操作材料
E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进行序数练习

答案:ABDE

28. 幼儿计数能力发展顺序是()

A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B口头数数——按数取物——按物计数——说出总数
C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
D口头数数——按物计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答案:A

29. 数学所描述的是()

A事物自身的特点
B事物间的关系
C事物的数量特征
D事物的存在形式

答案:B

30.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包括()

A口头数数
B按物计数
C说出总数
D按数取物
E按群取物

答案:ABCD

31. 学习正确书写1~10阿拉伯数字,写字的姿势和握笔的方法正确 这一教育要求针对的是()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答案:C

32. 幼儿园自编应用题:“小明上午吃了6个桃子,下午又吃了7个桃子,他一共吃了几个桃子”中存在的问题是()

A被题目情节所吸引
B未掌握应用题结构
C题目不完整
D不符合生活逻辑

答案:D

33. 各年龄班认识10以内基数教育的指导要点包括()

A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B运用教具引导幼儿确定物体的位置
C引导儿童感知10以内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D引导儿童感知和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E在10以内基数教学中,重视守恒观念的渗透

答案:CDE

34. 儿童完全不能理解数的组成和分解的年龄一般是()

A6岁前
B5岁半前
C4岁半前
D4-7岁

答案:C

35. 数学教育能够培养儿童应用数学方法解决日常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即养成儿童对数学问题的()

A敏感性
B理解性
C运用性
D操作性

答案:A

36. 下列选项中,属于大班10以内基数教育要求的是()

A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运用顺、倒数的有关事例
B认识阿拉伯数字1~10
C感知和体验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D会正确点数10以内的实物,并能说出总数

答案:A

37. 数学不仅是人们生产、生活乃至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每个人应必备的()

A文化素养
B科学素养
C人文素养
D数学素养

答案:A

38. “学习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和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l0以内物体的数量”这一内容一般安排在()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答案:B

39. 数的守恒是指()

A数的分解与组合
B数的位置及相邻关系
C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
D对数的认识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

答案:D

40. 自然数“5”可以代表5个人,5颗星星,5辆汽车……,这体现了数学的()

A逻辑性
B抽象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答案:B

41. 数的组成中两个部分数之间存在着互换关系和()

A互补关系
B大小关系
C差数关系
D传递关系

答案:A

42. 大多数幼儿掌握数的守恒的年龄是()

A4岁以后
B5岁以后
C6岁以后
D7岁以后

答案:C

43. 幼儿对数的认识能不受物体的大小、形状、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认识l0以内的数 这一现象表明幼儿已经掌握了()

A数的守恒
B数的同化
C数的顺应
D数的平衡

答案:A

44. 数学提供了一种量化的方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解决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说明数学具有()

A抽象性
B逻辑性
C精确性
D应用性

答案:D

45. 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是()

A口头数数
B说出总数
C按物计数
D按数取物

答案:B

46. 适合进行数字的书写教育的年龄阶段是()

A小班
B中班
C大班
D学前班

答案:C

47. 在数的组成的教学中,幼儿首先需要的是()

A教师讲解、示范
B分合实物的操作经验
C形成数的组成的表象
D形成数的组成的概念

答案:B

48. 儿童能对10以内的数大多数保持守恒,说明其数概念发展所处阶段是()

A数量的感知阶段
B数字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C数的运算初期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答案:C

49. 排队时,请幼儿说说谁在第一、谁在第二……,这是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认识()

A基数
B序数
C相邻数
D数列

答案:B

50. 根据我国心理学家研究,3岁左右幼儿的数概念处于()

A数目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
B数量的感知阶段
C数的运算阶段
D数的运用阶段

答案:B

51. 儿童数概念的发展开始于()

A对自然数的认识
B口头数数
C对数的实际操作
D对集合笼统的感知

答案:D

52. “会10以内数的倒着数,能注意生活中的运用顺、倒数得有关事例”这一教育要求适合于()

A幼儿园小班
B幼儿园中班
C幼儿园大班
D学前班

答案:C

53. 以下选项中,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
B学习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答案:C

54. 把牙膏和牙刷、脸盆和毛巾、手和手套等归并在一起,这种分类的角度是()

A物体的外部特征
B物体的用途
C物体间的联系
D材料的性质

答案:C

55. 幼儿对相邻数的认识的教学,一般安排于()

A幼儿园小班
B幼儿园中班
C幼儿园大班
D学前班

答案:C

56. 儿童不能把集合作为一个结构完整的统一体来感知的阶段是()

A3岁以前
B4岁以前
C5岁以前
D6岁以前

答案:A

57. 数学中,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

A集合
B分类
C包含
D辨数

答案:A

58. 儿童数概念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掌握了()

A数的运算
B数的理解
C数的关系
D数的守恒

答案:D

59. 婴幼儿数概念发生的顺序依次是()

A辨数-点数-认数
B点数-辨数-认数
C辨数-认数-点数
D点数-认数-辨数

答案:C

60. 一盘纽扣,幼儿先按大小将其分成两类,接着按颜色的不同继续分类,最后按钮扣的形状进行分类 这一分类方法叫做()

A多角度分类
B层级分类
C特征分类
D用途分类

答案:B

61. 儿童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是()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答案:C

62. 表示集合中元素数量的基本单位是()

B1
C所有的自然数
D所有的数字

答案:B

63. 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逐步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的活动是()

A教学活动
B游戏活动
C分类活动
D学习活动

答案:C

64. 三、四岁幼儿数数时经常出现口手不一致的错误现象,比如,口手不协调、漏数、重复数等,这种现象说明儿童还没有建立说出数词与手的点数、物体、动作之间的()

A包含关系
B等量关系
C序列关系
D一一对应关系

答案:D

65. 3、4岁幼儿经常会出现口手不一致的错误现象,这种口手不一致往往表现为()

A口数得快,手点得慢
B口数得慢,手点得快
C手跳着乱点
D漏掉数字
E重复数

答案:ABCDE

66.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和获得始于()

A反复教儿童数数
B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
C对集合笼统感知
D对几何形体的感知

答案:C

67. 儿童已产生对集合的笼统知觉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答案:A

68. 分类活动的意义在于()

A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形成关于具体物体的集合概念
B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C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D能帮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E能促进团体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答案:ABC

69. 实验中,儿童能完成一个杯子配一个杯盖的人数分别为:3岁半时有50%,4岁时高达80%,说明3-4岁时获得迅速发展的能力是()

A集合能力
B对应能力
C包含能力
D比较能力

答案:B

70. 幼儿数概念的发生过程是()

A辩数-认数-点数
B先数数,后有集合概念
C数数-认数-辩数
D从口头数数到有数的模糊概念

答案:A

71. 按物体的某种特征,多级次地将物体连续分类是()

A标准分类
B逻辑分类
C层级分类
D等量分类

答案:C

72. 以下选项中,属于小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
B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答案:A

73. 儿童开始出现简单的分类能力的年龄阶段是()

A2~3岁
B3~4岁
C4~5岁
D5~6岁

答案:B

74.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中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A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B学习概括物体(或图形)的两个特征
C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D学习并掌握“分成”、“分开”等词语

答案:C

75. 2岁左右儿童还不能说出数词,但已经对不同数量的糖果产生不同的选择反应,说明数概念发生于()

A计数
B辨数
C笼统感知集合
D辨别量

答案:C

76. 以下选项中,属于大班分类教育要求的是()

A探索物体的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
B学习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C学习概括物体的两个特征
D学习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和在表格中摆放图形

答案:D

77. 儿童数概念的发生始于()

A数数
B认数
C点数
D辨数

答案:D

78. 幼儿能进行多角度分类,即能按多种特征将集分成子集,说明幼儿()

A已产生了对集合的笼统知觉
B已能感知集合界限
C已能准确感知集合及其元素
D对集合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和扩展

答案:D

79.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中运用的教具、学具主要有()

A玩具
B日常生活用品
C废旧物品
D专门用于数学活动的教具、学具
E图片、实物卡片

答案:ABCDE

80. 要求幼儿将黑色的、系带子的鞋放在一起 这种分类活动称为()

A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B多角度分类
C按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分类
D层级分类

答案:A

81. 儿童能够准确地感知集合及其元素,能通过计数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出现在儿童()

A2岁~3岁
B3岁~4岁
C4岁~5岁
D5岁~6岁

答案:C

82. 教师在选择学习经验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

A所选经验是否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B所选经验是否是幼儿能理解的
C所选经验是否能给幼儿整体发展产生影响
D所选经验是否考虑到个体差异
E所选经验是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答案:ABCD

83.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集体活动
B小组活动
C个人活动
D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相结合

答案:A

84. 幼儿在对集合的笼统感知阶段,不必计数就能比较两集合中物体数量相等与否,其比较的基础是()

A对应观念
B大小观念
C序列观念
D一一对应观念

答案:D

85.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的方法中的对应比较法可分为重叠比较和()

A单排比较
B双排比较
C并放比较
D叠放比较

答案:C

86. 学前儿童数学教学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A操作法
B演示法
C讲解法
D游戏法
E观察、比较法

答案:ABCDE

87. 儿童从不能说出一组实物的总数,到能够说出总数,这说明幼儿已初步形成了数概念中的()

A数量关系
B对应关系
C序列关系
D包含关系

答案:D

88.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操作的方法
B游戏的方法
C演示的方法
D口语的方法

答案:D

89.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

A集体教学形式
B小组活动形式
C集体与小组相结合的活动形式
D同伴互助学习形式
E自学教材与探索性操作

答案:ABC

90. 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做到()

A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
B清晰地呈现学习内容
C让儿童较好地感知学习内容
D认真地练习所讲内容
E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和提高

答案:ABC

91.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活动设计中的重点是()

A活动的名称和活动的目标
B活动的目标和材料的提供
C材料的提供和活动规则
D活动的规则和活动的评价

答案:C

92. 以直接直觉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A操作的方法
B游戏的方法
C直观的方法
D活动的方法

答案:C

93. 在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数学教学时,对应比较可分为()

A重叠比较
B并放比较
C单排比较
D双排比较
E交叉比较

答案:AB

94. 数学教学活动目标的表述中,较为合适的行为主体应是()

A教师
B幼儿
C院所领导
D家长

答案:B

95. 数学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是()

A幼儿的操作活动
B教师的演示活动
C师幼互动
D幼儿的观察活动

答案:A

96. 数学教学活动的准备一般包括()

A学习经验的选择
B幼儿的经验准备
C数学教学所需教具的准备
D数学教学所需学具的准备
E环境的准备

答案:ABCDE

97. 活动区、角数学活动的选择和进行的主体是()

A教师
B幼儿
C家长
D保教人员

答案:B

98. 教师运用口语说明或解释向幼儿展示的教具、范例、学具的教学方法是()

A操作法
B演示法
C讲解法
D讲演法

答案:C

99. 根据当前幼儿园的教学实际,直观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A观察
B示例
C讨论
D演示
E范例

答案:ABDE

100. 幼儿学习5的组成,将5粒纽扣分成两份 在幼儿操作后,教师请不同分发的幼儿将自己的分法介绍给大家听,同时将他们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 整理,使幼儿明确()

A将5分成两份只有两种分法
B将5分成两份只有四种分法
C将5分成两份,一种分法是有顺序的,一种分法是无顺序的
DB和C同时

答案:D

更多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历年自考模拟试题及答案7"由湖北自考大专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
手机通话 微信咨询 网上报名